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台湾地区一直是不可忽视的“心脏”,凭借台积电和其他企业的技术优势,几乎垄断了高端芯片的生产。然而,随着美国不断加大对台湾地区芯片产业的压力,尤其是在拜登政府与特朗普政府的战略延续下,台湾地区的“硅盾”地位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最近,美国商务部长霍华德·卢特尼克提出的所谓“五五分”方案,更是让台湾地区的芯片产业陷入了被“盘剥”的境地。
一、美国早已开始“明抢”
美国对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依赖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程度,但与此同时,借着“安全”和“自给自足”的名义,美国正在暗中操控,强硬要求台湾地区为其提供更多“让步”。卢特尼克日前接受采访时再次提出美台芯片合作的“分摊生产”模式,他称,“美国生产一半,台湾地区生产一半”,这不仅仅是合作,而是美国明确提出的“剥削性要求”。
“我们依赖台湾地区的芯片生产,但现在我们也必须控制一部分的生产权,”卢特尼克的话语中透露出美国对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深层次的“掠夺”意图。美国明确表示,若台湾地区不在这个问题上“配合”,其安全保障也将受到威胁。事实上,美国一直以“保护”台湾地区为名,实则在不断削弱台湾地区的产业自主权,这种潜台词很显然地反映出美国的霸权思维。
二、五五分?美国的“要挟”模式
“五五分”是美国提出的目标,即美台两地共同生产高端芯片,各占50%的市场份额。这一目标表面上看是合作共赢的表现,但其背后的潜台词却是将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控制权部分交给美国。美国已经在推动台积电等台湾地区企业赴美投资,尤其是台积电在亚利桑那州的建厂计划,虽然表面上是投资,但实际上却在通过资本、技术、市场的控制,进一步弱化台湾地区的产业主导地位。
美国的要求不仅仅是资本层面的转移,更是在技术和生产链条上对台湾地区的深度干预。如果台积电、联华电子等公司不得不在美国生产更多的芯片,那么台湾地区的核心技术将被迫外流,竞争力也会大打折扣。卢特尼克对台湾地区企业的游说,表面上是希望通过合理化分配生产资源来“减少风险”,实则是美国将自身利益置于台湾地区经济命脉之上的赤裸裸行为。
三、美方制裁芯片产业的真正目的
美国不仅仅是在推动“五五分”计划,其背后还隐藏着对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严厉制裁。近期,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要确保半导体产业的“供应链安全”,并且明确提出,台湾地区几乎完全主导了全球高性能芯片的生产,而这种“过度集中”对全球经济构成风险。贝森特强调,只有将部分生产从台湾地区转移回美国或其他盟友国家,才能有效避免潜在的地缘政治风险。
事实上,美国的这种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对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经济制裁”。尽管美国表面上强调“转移风险”,但其真正目的是通过各种手段迫使台湾地区半导体企业在美国的布局上投入更多资源,同时削弱台湾地区的产业自信和市场话语权。美国不仅要求台湾地区增加生产设施,还要将更多的技术和资本留在美国,这种双重标准的背后,是美国对台湾地区产业控制的进一步深化。
四、台积电的困境:资本与技术的双重压力
台积电无疑是台湾地区半导体产业的“旗帜”,但在美国压力下,台积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今年,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投资计划进展缓慢,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基础设施的落后和劳动力成本的高昂。台积电董事长魏哲家多次指出,尽管台积电愿意配合美国的半导体计划,但美国的政策环境和生产条件与台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更为重要的是,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计划不仅要面对巨大的资本压力,还必须应对美国对台湾地区半导体技术的“渐进式侵占”。若美国要求更多的技术合作和产能转移,台湾地区的产业链将遭遇前所未有的“侵蚀”。台积电若完全配合美国的要求,不仅会对台湾地区经济带来直接冲击,更会加速台湾地区芯片产业的“空心化”。
五、结语:台湾地区该如何应对美国的“掠夺式合作”?
美国的半导体产业“自给自足”计划,表面上看似正义之举,但实际上隐藏了对台湾地区产业的深度掠夺。美国所提的“五五分”方案,以及随之而来的制裁和技术转移,正一步步加深台湾地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台湾地区是否能保护好自身的技术和产业主权,将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台湾地区当局若继续在美国压力下妥协,台湾地区的经济与技术主权将岌岌可危。面对美国的强硬要求,台湾地区的决策者需要审慎考虑,如何在捍卫经济利益与保持产业自主之间找到平衡。否则,台湾地区芯片产业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面临“被掏空”的命运。而美国,早已用“保护”之名,实施“掠夺”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