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臻臻 潍坊报道
清晨6点,潍坊青州东篱居养老公寓,柔和的晨光透过窗帘缝隙。62岁的柴善福老人床头的智能终端轻轻亮起,护理员小刘的手机同步弹出提示:“1A03房,协助晨间护理。”她快步走进房间,帮因脑梗后遗症行动不便的柴大爷完成洗漱。此时,桌子上的摄像头悄然运转,将每一个动作转化为数据流,汇入云端。

一张日程表背后的困局
翻开柴善福的护理表,精准到秒钟的24小时流程背后,是中国养老机构普遍面临的现实重压:二级护理的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每月需2次洗衣、1次理发。但护理人员流失率高、专业水平参差,“流程打卡难追溯,老人夜里翻身是否到位?喂药动作是否规范?全凭自觉。”青州东篱居养老公寓副院长曲丽娜坦言,纸质记录既难监管,更无法回溯追责。
当老龄化浪潮撞上“招人难”,科技成了破局钥匙。“‘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科技赋能养老,我们联合上海技术团队,把实验室里的AI变成了照护现场的‘第三只眼’。”青州东篱居养老公寓院长张树伟说。
镜头下的照护革命
在柴善福的房间,放在桌子上的摄像头。当护理员帮老人翻身时,系统瞬间完成三重解析:视觉识别能捕捉动作幅度与转变角度,力感应升通过床垫传感器监测压力分布,算法研判对照知识库中的标准翻身流程。
“以前两小时翻一次身是死规定,现在系统按压疮风险动态调整。柴大爷因低蛋白血症风险升高,翻身间隔自动缩至1小时。”曲丽娜展示着终端屏幕。一次喂药时护工动作稍显急躁,系统立即在管理端弹出预警:“动作幅度异常”,同步保存此时的视频片段。
这套由青州东篱居养老公寓联合上海恩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智平台,核心正是将模糊的“人性化服务”拆解为可量化的标准动作。平台自动生成个性化方案:输入老人病历后可以智能输出包含几十项细节的专属计划。护理员每完成喂药、清洁等动作,数据实时标记“已执行”——家属在手机上能同步看到:“07:15 降压药服用完成”。
谁在拥抱“被监督”?
“刚开始觉得像被监视。”护理员小刘坦言,但很快发现“电子护工”更是助手:夜间巡视时,系统自动识别老人离床状态并告警,值班人员不必再每两小时机械巡查;所有操作自动生成电子报告,省去两小时文书工作。更关键的是,当家属质疑“为什么老人臀部发红”时,调取行为记录显示翻身完全按标准执行,最终确诊为药物过敏。
技术也划清了隐私边界:影像数据加密存储7天,仅机构管理者与家属有权限查看敏感画面,公共区域则只采集行为骨架图。“我们比谁都怕侵犯隐私,所有算法都经伦理审查。”技术负责人强调。对于完全失能老人,还配备二便护理机器人,在维护尊严的同时减轻护工体力负荷。
数字照护的乘法效应
运营数据印证了改变:测试半年后,该院压疮发生率下降40%,家属投诉率减少七成。更意外的是护理员因智能排班系统减少无效加班,人均效率提。由于照护任务的可执行和标化水平提升,护理团队的新人也可以快速胜任工作,人员的流失率降低,稳定性也提高。
“每月每床增加成本不足百元,但解决了行业多年痛点。”张树伟算账时眼睛发亮。在未来、在政府端,平台将接入区域养老监管系统,为制定护理标准提供数据支撑。上海市纳米科技与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专家指出,这种“科技+照护”模式正从三方面重构生态:质量提升上,照护合格率从68%升至92%;成本优化是哪个,人力投入减少而服务质量反升;产业激活方面,可复制到残疾人托养、居家养老领域。
银发时代的科技温度
傍晚18点,柴善福的房间里传出新闻联播声。护理员调整好靠背角度,系统在照护报告记下:“晚间护理完成,生命体征平稳”。身处家庭的儿子在App上点击“满意”,评分实时汇入院方质量管理系统。
当传统养老在人力困局中步履蹒跚时,青州的这场静默实验揭示着另一种可能:技术未必是冷冰冰的替代者,当算法读懂护理员托起老人背部时的手部承重曲线,当摄像头辨别出温和擦拭与粗暴动作的毫米之差,科技正成为照护者与老年人之间新的信任纽带。在这里,精确的二进制语言,翻译着人类最质朴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