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剑勇
自2022年11月OpenAI推出ChatGPT后,将人工智能发展推向一个新高度,行业也随之进入生成式AI时代,各界纷纷顺势而为,利用大模型所带来的变革能力,加速千行百业智能化。
可以说,AI大模型所带来的智能化浪潮,改变物联网行业格局。尤其数以百亿的边缘物联网设备,纷纷搭载大模型服务,从而使得AI落地正在加速向边缘侧迁移。同时,具备计算能力的边缘设备,成为AI应用落地关键所在。
主要在于大模型不断瘦身、轻量化,小模型将进入更多边缘端设备,显示出AI的落地,正从云端向边缘端侧急速落地。由此,边缘AI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根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边缘计算解决方案将达到近2610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800亿美元。
与此同时,Arm Unlocked 2025 AI 技术峰会深圳站上也看到边缘AI发展趋势。从数据上来看,根据 SHD Group《边缘 AI 市场分析报告》指出,到2030年,基于边缘 AI 的系统级芯 片 (SoC) 市场营收规模将达到800亿至1,000亿美元。

另据VDC Research的报告,到 2028年,AI将成为物联网 (IoT) 各类项目中应用占比最高的主导性技术。Edge AI Foundation《边缘 AI 技术报告》指出,到2028年,边缘AI基础设施投资将增长60%以上。显示出AI 的未来发展正加速向边缘侧迁移,推动边缘 AI 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边缘侧AI市场正处于高速增长态势,面对新一轮的发展趋势以及市场机遇,Arm正持续推进“平台优先”战略,在高性能、高能效及高可扩展性的底层计算架构基础上,携手产业各方共建从云到端的AI计算平台。
其中,为加速边缘AI的发展,Arm于今年年初推出了全球首个基于ArmÆv9架构的边缘AI计算平台,以Arm CortexÆ-A320 CPU和 Arm Ethosô-U85 NPU为核心,专为物联网应用优化,支持运行超10亿参数的端侧AI模型。
与前代产品Arm Cortex-A35相比,Cortex-A320 充分发挥了 Armv9 架构的优势,如针对机器学习 (ML) 性能的第二代可伸缩矢量扩展 (SVE2),使其ML 性能提升了十倍,标量性能提升了 30%,标志着重大技术飞跃。
近日,该Arm v9 边缘 AI 计算平台被纳入了Arm 技术授权订阅模式中的Arm Flexible Access 方案,助力初创企业与OEM厂商加速下一代智能边缘设备的研发进程。截至目前,Arm Flexible Access方案已拥有300余家活跃成员,其中,中国企业超过70家,全球累计实现超400次成功流片,持续为整个生态系统注入快速创新动力。
Armv9边缘AI计算平台为下一代边缘AI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智能摄像头、智能家居应用、工业自动化,还是先进的人机交互界面,都能借助视觉、语音和手势实现更智能、更自然的交互体验,让机器具备类人的感知与响应能力,同时确保推理与数据处理在端侧安全完成。
边缘智能使设备具备本地推理与决策能力。在Arm Unlocked 2025 深圳站,Arm物联网事业部硬件产品管理高级总监Lionel Belnet接受传感物联网等媒体群访中指出,Arm Cortex-A320 CPU和 Arm Ethos-U85 NPU的产品组合非常适用于高能效应用场景,例如可穿戴设备(手表、手环)和物联网设备,这些场景通常需要在严苛的能耗限制下实现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工业应用中,这意味着低延迟以实现实时响应,强大的数据隐私保护以保障敏感生产数据安全,以及更高的能效表现,因为它减少了对云计算的依赖。这为仓储、制造与自动化场景提供了理想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Arm的生态伙伴正从不同领域推动边缘智能的落地。Alif Semiconductor作为首家使用Arm Ethos-U85 NPU的芯片供应商,正在推动 Arm Ethos-U 系列在新兴边缘 AI 应用场景中的持续部署。
研华科技以高性能边缘计算设备与预训练 AI 模型,加速工业AI的产品化进程。银河边缘科技与舆芯半导体展示了Cortex-M85与Ethos-U65为边缘侧AI在智能家电中的创新赋能。普渡科技则依托Arm架构,在服务与清洁机器人领域实现商业化突破。随着边缘计算与智能算法的深度融合,AI 正从云端走向边缘,为物联网注入更智能的计算动力。
整体来说,面对新一轮的边缘侧的AI机遇,Arm正持续降低技术获取门槛,让生态系统中的每一家企业,都能更加便捷地获取 Arm 领先的计算技术,为产品上市周期大幅提速。
最后,下一波AI计算创新浪潮将在边缘侧展开,从可穿戴设备、AI助手,到智能摄像头、智能家居设备与机器人,这些场景的落地与真正机遇的实现,关键在于拥有高性能、可扩展的计算能力。Arm将持续深化与中国产业的协同创新,加速AI技术的普惠化落地,助力千行百业迈向智能化升级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