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算力能像水和电一样,只要拧开龙头、插上插座,就可以随时得到,那会让我们迎来怎样的生活?
在“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专场)上,无问芯穹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夏立雪博士分享了一段从“理想”走向“落地”的旅程。
成立两年多来,无问芯穹已成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算力基础设施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新兴技术企业之一。他告诉大家,未来,AI肯定不会只是少数人的高端配置,而将是为所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基础设施。
让国产算力能真正用于大模型训练
无问芯穹成立于2023年5月,创始团队来自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夏立雪本人从本科就开始从事芯片架构方向的科研。三年前,当“Scaling Law(规模法则)”被验证时,人们发现,更强算力、更大参数、更多数据,可以带来更好的模型。

无问芯穹亮相第八届进博会
他有了一种无法抑制的创业冲动,“投身创业,不仅源于技术人的梦想,更有一份中国人的愿景——之前几次工业革命,主场都在西方;而如今,中国在AI算法和数据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如果能进一步打开算力的上限,中国就有机会第一次站在工业和技术创新浪潮之巅,领跑AI革命。”
产业变革中,无问芯穹,这个到今天才刚刚两岁半的初创企业,能做什么?
众所周知,AI的未来,很大程度上需要算力支撑。然而今天,算力发展却面临着多重制约——在芯片方面,受到先进制程的限制,中国和全球顶尖水平还有两到三代的差距;在生态方面,芯片和算力都离不开尖端软件的配合,但是海外的软件巨头企业同样形成了生态壁垒和垄断;在产业方面,国产算力资源分布零散、各款芯片缺少适配,形成“小院高墙”的割裂局面,让本就宝贵的算力资源散落成一座座孤岛……

无问芯穹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夏立雪
夏立雪说,无问芯穹的工作,有点像修桥——为分布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基于不同芯片、不同集群的算力,搭建一座立交桥,让它们互联互通,成为整个网络的一部分。
如今,无问芯穹已成功将异构芯片的混用效率提升到97.6%,基本抹平了国际先进芯片与国产芯片之间的硬件代差,让国产算力能够真正用于大模型训练。夏立雪遇到过很多这样的客户,他们一开始都有点担心:国产算力能行吗?然而很快他们就发现,依托无问芯穹的技术支撑,算力就像自来水,打开水龙头就能用,完全不用关心它来自哪里。
年轻人凝聚起“涌现型组织”
新民晚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在智算云领域的布局,这家上海企业还在探索如何助力终端在受限的本地算力条件下提升推理效率,降低能耗。夏立雪团队联合上海创智学院推出了“天权2.0大模型”,在3B计算和7B内存占用下撬动了21B智能水平杠杆,实现近一个数量级的资源节省。无问芯穹还推出“开阳2.0推理引擎”,使端侧智能水平提升18%,推理性能提升超100%。这个推理引擎为联想AI笔记本电脑赋能,实现了首字延迟压缩179%,解码速度提升208%,显存减少38%,运行内存占用与能耗降低40%。
夏立雪自豪地说,联想将在1000万台笔记本电脑上部署无问芯穹的产品。
还是那个问题,才两岁半的初创企业,凭什么?“我们是一家年轻的公司,平均年龄只有32岁,可以说,所有的技术突破,都是靠冲在一线的年轻人实现的。”夏立雪揭秘道。创立伊始,团队就取得了一项突破性成果——把AI算法在硬件上的计算效率提升3倍,这一成果的第一作者是一位24岁的女实习生——这让同样也是年轻人的夏立雪深信:优秀的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能让年轻人更充分地释放能量。

他告诉大家,正如AI模型拥有强大涌现能力,AI时代的科技公司也应该成为“涌现型组织”,每个人都拥有不俗的个人能力,被共同的价值观维系在一起,可以自主驱动、自发协作,从而迸发出集体创新的火花。
“中国是下一代AGI基础设施最合适的试验场和发源地。”夏立雪坚定地说,今天,中国的技术人,将有机会再次成为世界下一次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从他身上,人们似乎看到诸多年轻人无问西东,勇毅前行的身影。
因为他知道,国家和上海为创新型企业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企业在面对挑战时,能迅速凝聚起战略共识和创新资源;因为他知道,中国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最强劲的市场潜力,只要在中国把场景跑通,就可以形成一个全球可复制的最佳实践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