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持续50天的跨国企业控制权争夺战,在初冬的北京迎来关键转折。
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11月19日在社交媒体X上发布声明,宣布暂停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他表示:“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正确时机。”
这一决定紧随11月18日和19日在北京举行的中荷两轮面对面磋商而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当天回应称,中方对荷方主动暂停行政令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向妥善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向迈出的第一步”。
但发言人也强调,距离解决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动荡和混乱的根源——“撤销行政令”还有差距。

戏剧性转折
荷兰政府的态度转变来得突然却又有迹可循。
就在不久前,10月12日,闻泰科技发布公告,确认其子公司安世半导体遭到荷兰政府干预。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及其全球30个主体不得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一年。
更严峻的是,企业法庭实施了紧急措施,暂停了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并将闻泰所持安世股权(除去一股)托管给第三方。
这场被业内称为“法律闪电战”的突袭,从高管提请到关键裁决落地,全程仅用七天。
如今,随着荷兰政府暂停行政令,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终于可以正常调整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和人员。这意味着被“冻结”近50天的安世半导体,获得了喘息之机。
控制权谜题
然而,暂停行政令不等于安世控制权问题的解决。
财新网的报道指出,荷兰企业法庭尚未就其裁决作出新的说明。这意味着闻泰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的职务仍未恢复,闻泰所持99%股权仍被托管。
商务部发言人也在答记者问中明确表示:“在荷经济部推动下的企业法庭剥夺闻泰科技对荷兰安世控制权的错误裁决,仍是阻碍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
安世半导体对于闻泰科技而言举足轻重。2025年上半年,闻泰科技收入253.41亿元,其中半导体业务收入78.52亿元,贡献三成左右收入。
闻泰科技为向半导体转型,曾花费超300亿元完成了对安世集团的全资收购。
供应链的警示
安世半导体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据公开信息,安世半导体年出货量超过1100亿颗器件,全球客户终端超过2.5万家,其中汽车行业客户占比超过60%。
安世生产的是汽车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元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功率MOSFET等,几乎应用于所有现代车辆的控制系统。
此次事件一度导致安世(荷兰)中断对安世(中国)的晶圆供应,直接冲击全球半导体产供链。
欧美汽车行业组织曾相继发出预警,称芯片供应危机正蔓延至美国汽车制造业。
中荷的博弈
在这场争端中,中荷双方既展示了强硬立场,也保持了对话通道。
商务部在11月14日还曾表示,对荷方相关言论“表示极度失望和强烈不满”,并指责荷方“强行不当干预”是“造成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动荡和混乱的恶源”。
中方也一直采取切实措施,对合规的用于民用用途的相关出口予以豁免,努力恢复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畅通与稳定。
在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双方围绕安世半导体等问题交换意见。
荷兰政府在最新声明中表示,暂停行政令是经与欧洲及国际合作伙伴密切磋商后作出的决定。
未了的博弈
暂停行政令只是解开安世死结的第一步。
双方同意应取消行政干预,支持和推动企业通过协商依法解决内部纠纷,既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也为恢复全球半导体产供链安全与稳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但核心问题——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能否完整恢复,仍然悬而未决。
分析事件本质,安世半导体身上的“中资”背景成为此次命运转折的关键点。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而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一轮出口管制“穿透性规则”,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等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安世半导体首当其冲。
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依然脆弱。正如中方所言,荷兰暂停行政令只是“第一步”,控制权问题不解决,安世半导体的未来就难以预测。
穿过北京秋冬之交的凉意,中荷两国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的博弈暂时缓和。但企业法庭的那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依然高悬,等待着下一个回合的较量。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