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午后,中芯国际A股涨幅扩大至5.82%,报收128.4元,总市值突破1.02万亿元,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万亿的纯晶圆代工企业。其港股同样表现强劲,涨超4%,报72港元,成交额达44.61亿港元。
这场资本盛宴并非孤立事件。半导体板块集体躁动,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寒武纪等产业链企业涨幅显著,AI算力与国产替代的双重逻辑正推动中国半导体行业进入新一轮景气周期。
资本市场的强烈信号
中芯国际A股单日成交额达155亿元,换手率超过6%,显示出资本的空前关注。这样的交易规模在半导体板块实属罕见,反映出投资者对中国芯片制造龙头未来前景的积极预期。
南方基金旗下12只基金重仓持有中芯国际725.65万股,仅今日浮盈就达4404.72万元。创金合信基金旗下5只基金也合计持有279.37万股,日浮盈1695.78万元。机构投资者的积极参与,凸显了主流资金对半导体国产替代趋势的长期看好。
高盛、中信证券等机构近期纷纷上调中芯国际目标价。高盛将H股目标价上调15%至73.1港元,并预计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环比增长5%-7%。这一乐观预测成为股价短期上涨的重要催化剂。
资本的热情折射出市场对中芯国际在AI时代战略价值的重新评估。作为国内唯一能量产7纳米制程的晶圆代工厂,中芯国际正从单纯的芯片制造商,转变为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的核心支撑点。
三重驱动下的行业景气
半导体板块整体走强的背后,是AI算力需求、国产替代进程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的三重驱动。
全球半导体市场已进入主动补库存阶段。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增长19.6%,连续七个季度实现正增长,其中中国市场的占比达到28.8%。在生成式AI、智能终端和自动驾驶芯片的带动下,半导体需求持续回暖。
技术层面,中芯国际在非依赖海外关键设备条件下,实现14nm FinFET工艺稳定量产,28nm制程中国产设备使用率已达45%,验证通过率提升至82%。这表明尽管面临外部限制,中国半导体产业链的自主化能力正在稳步提升。
政策端亦释放积极信号。国务院于9月19日研究政府采购中本国产品标准,拟明确关键组件境内生产、关键工序境内完成等要求。这一政策从制度层面强化了国产化导向,为国内半导体企业提供了更为明确的市场预期。
美国要求英伟达对中国特供AI芯片H20植入追踪功能,进一步催化国内数据中心转向自主可控方案。这种外部压力反而加速了中国AI算力基础设施的自主化进程。
现实挑战与技术瓶颈
市场的热情背后,中芯国际乃至整个中国芯片产业仍面临现实挑战。富瑞发布报告指出,中国AI芯片因关键设备受限及产能不足,难以竞争辉达H20。
中芯国际目前仅能使用深紫外(DUV)工具,通过多重图案化来生产5纳米工艺,这种变通方法导致良率相对较低。在缺乏极紫外(EUV)光刻机的情况下,先进制程的推进面临巨大挑战。
产能分配也是突出问题。富瑞报告指出,中芯国际产能优先分配华为,其他AI芯片商获配不足。这意味着即使国内AI芯片设计公司产品具备竞争力,也可能因制造环节的瓶颈而无法大规模量产。
设备可得性仍是最大瓶颈。中国减少对英伟达芯片依赖的最大障碍并非集成电路设计能力,而是先进晶圆制造设备(WFE)的可得性。这些关键设备的进口限制,制约了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产能和良率提升。
AI时代的战略定位
中芯国际拟发行A股购买中芯北方49%少数股权,这一举措将进一步加强公司对产能扩张的控制力。在AI芯片需求逐步转向国内晶圆代工的背景下,中芯国际正积极布局以抓住国产替代的历史机遇。
高盛预计,人工智能的兴起将带动对AI计算芯片的需求,这将加强中芯国际的长期增长机会。该行预测中芯国际2025至2029年的收入年复合增长率为21%,毛利率将由今年的21%回升至2029年的28%。
当前,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已超过90%,显示出强劲的业务需求。在AI与无厂半导体公司强劲增长的推动下,中芯国际的销量和均价有望获得支撑。
随着国内先进制程工艺持续迭代,AI芯片有望逐步转向国内晶圆代工。中芯国际作为布局先进制程的核心资产,有望在AI时代迎来广阔的国产替代空间。
随着国内AI算力需求的爆发式增长,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已超过90%。资本市场用万亿市值投票,认可了中芯国际在中国半导体生态中的核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