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4日,果链龙头歌尔股份(002241.SZ)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
财报里的经营数据亮点颇多:2025年仅第三季度,公司就实现营业收入305.57亿元,同比增长4.42%;而同一时期的扣非净利润达到了10.34亿元,同比增长19.91%。
营收净利双增,且利润的增速跑赢了营收的增速,歌尔股份赚钱的“效率”越来越高。
而看到歌尔股份(002241.SZ)的财报,市场分析师和投资者可能会习惯性地先去翻一翻“智能声学整机”这个业务板块的经营数据。
这不奇怪,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歌尔股份的名字都和这个业务标签紧紧绑在一起。
但只看这个板块,恰恰会错过歌尔股份三季报的真正亮点。
歌尔股份今年第三季度利润大增的背后,是其业务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毛利率更高的精密零组件业务占比在提升,而AI智能眼镜这类智能硬件业务也跑得很快。
换句话说,歌尔的增长引擎已经换了。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报告,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达到了66.4万台,同比增长145.5%;另一家知名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的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智能眼镜市场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0%。
AI硬件,正在成为消费电子领域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歌尔股份正是这个新市场中高市占率品牌厂商的核心供应商。
所以,歌尔股份三季报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周期回暖”的故事,还是一个“增长换挡”的故事,它证明了当市场还在看TWS耳机的时候,歌尔已经在AI硬件这个新市场里,赚到了更高质量的利润。
增长“效率”从哪来?
歌尔股份当前的两大新兴业务板块——“精密零组件”和“智能硬件”,是其2025年第三季度利润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先看“智能硬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市场提到歌尔的“智能硬件”,第一反应是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设备,但到了2025年,这个板块的内涵已经变得很不一样。
2025年7月,歌尔股份举办了首届创新大会,会上展出了Video、Audio、AI等领域上百项技术成果,其中,就有多项给AI智能眼镜(AI Smart Glasses)准备的声学创新方案,包括超轻薄私密扬声器、多MIC+VPU传感器拾音系统、骨气导融合降噪算法等,直击当前AI眼镜在音质、隐私与复杂环境语音识别上的核心痛点。
AI智能眼镜,是2025年消费电子领域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仅第二季度,中国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就同比增长了145.5%,歌尔股份在这个时间点亮出自己的技术方案,意图很明显,抢占AI眼镜爆发初期的技术制高点,巩固其作为全球头部品牌核心供应商的卡位优势,并将声学与光学能力深度融入下一代人机交互入口。
这还只是歌尔“智能硬件整机”业务板块的冰山一角。
在那场为期三天的首届创新大会上,歌尔进一步展示了其技术能力如何从消费电子向更广阔的智能终端场景延伸——尤其是正在快速融合的汽车电子领域。

例如,RNC 2.0 PLUS量产级汽车路噪主动降噪解决方案,依托全新重构的AI算法,显著提升了降噪效果,总声压级降噪可达8dB(A)以上,为驾乘者提供了更加宁静的听觉体验,目前已与多家国内外主流车企达成量产合作;车载UWB(超宽带)技术方案则以仅需两个车内锚点的极简架构,实现了数字钥匙无感解锁、指向性空间控制(如隔空开关后备箱)、儿童遗留监测等高阶功能,在成本、安全性与用户体验上全面超越传统蓝牙方案;而曲面透光柔性OLED智能面板更是将科技与美学融为一体,支持120°以内自由曲面定制,为未来智能座舱的交互界面提供了全新可能。
这些成果都清晰地表明,歌尔的技术边界早已突破传统消费电子的范畴,正深度嵌入智能汽车这一下一代“移动智能终端”的核心环节中。
不仅如此,歌尔还在人机交互的前沿持续探索。
2025年,歌尔股份推出了新一代智能交互指环参考设计系列——Comma、Comma 2 Touch 和 Comma 2 Listener,这些轻巧如饰物的设备,不仅集成心率、血氧等健康传感模组,更融合了高精度触控、手势识别与远场语音拾取能力,支持多模态无缝交互。

它们既是可穿戴健康助手,也是通往AI计算生态的核心入口。
从AI智能眼镜到智能指环,再到汽车电子系统,歌尔正在以“声、光、感、算”为核心技术底座,构建一个覆盖个人、座舱乃至未来空间的多端协同智能硬件生态。
再看战略的另一个重点:“精密零组件”。
如果说“智能硬件”是在拓展“广度”,那么“精密零组件”就是在拓展“深度”,而这个板块,恰恰是贡献高毛利的地方。
很多人以为歌尔的声学业务就是“智能声学整机”,但其实,声学技术本身也在升级,而这些核心的声学器件,属于“精密零组件”这个板块。
2025年3月,歌尔举办了一场扬声器新技术分享会,会上拿出了专为折叠屏手机开发的DPS-F和大音-F扬声器。
折叠屏手机对扬声器的要求,和传统手机完全不同,它需要在更小、更异形的内部空间里,做到更好的音质。这背后的技术要求和利润空间,自然也不是一回事。
除了折叠屏方案,那场分享会还带来了一系列升级产品,比如DPS 2.0、大音Ultra、Rhythm-Z 2.0和Sandwich 2.0扬声器。
这说明,就算是在“听”这个最传统的领域,歌尔也在进行技术升级,把元器件做得更“精”。
所以,歌尔股份在2025年所表现出的增长“效率”,实际上是歌尔从单一制造向多维技术生态跃迁的体现。
从AI眼镜、智能指环到汽车电子、折叠屏器件,条条新赛道,歌尔皆已起跑。
投资未来
2025年下半年,歌尔股份在AI智能硬件赛道持续加码核心技术布局。
8月13日,歌尔股份公告,其控股子公司拟提供不超过1亿美元的附股权收益权借款,专项用于支持对英国Plessey Semiconductors公司的收购,目标直指全球领先的Micro-LED技术;紧接着在9月13日,歌尔再度出手,旗下歌尔光学宣布全资收购上海奥来微纳光学(舜宇奥来),全面强化光波导这一AR核心光学能力。
Micro-LED与光波导,正是下一代AI智能眼镜和增强现实(AR)设备最关键的两大光学底层技术,短短两个月内,歌尔连续落子,清晰传递出其战略重心——不再满足于结构件或整机组装,而是坚定向“光学+显示”核心环节实现纵深突破。
这一战略转向的背后,可以看出一家龙头对产业终局的判断。
在消费电子代工红海中浮沉多年后,歌尔或许早已意识到,仅靠组装和结构件,无法构筑真正的护城河,尤其是在AI与空间计算融合加速的当下,AR眼镜正从“玩具”迈向“工具”,其核心价值不再取决于外壳是否精密、金属中框是否轻薄,而在于能否实现高亮度、低功耗、小体积的显示效果——这恰恰由Micro-LED芯片与光波导光学模组共同决定。
Micro-LED作为下一代微显示技术,其像素密度可达上万PPI,亮度突破600万尼特,是户外强光环境下AR显示的唯一可行方案;而光波导则决定了眼镜能否做到轻薄如普通眼镜。这两项技术,一个解决“看得清”,一个解决“戴得久”,共同构成了AR设备的“眼睛”和“骨架”。
歌尔重仓Plessey(Micro-LED)与上海奥来(光波导),本质上是在押注AR产业的“技术制高点”,而非停留在“代工流水线”的低维竞争。
拟提供不超过1亿美元借款支持Plessey收购,并拟以增发约5.3亿元注册资本的方式收购上海奥来,这两项针对核心光学技术的布局,叠加公司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歌尔股份正在构建其从芯片、光学模组到整机系统的垂直整合能力。
这种垂直整合,不仅可提升产品毛利率(精密零组件业务毛利率已达23.5%),更关键的是能深度绑定Meta、华为、小米等头部客户——因为这些客户需要的不再是“能代工的工厂”,而是“能共研共进的技术伙伴”。
最有意思的是,在公司进行这种高强度投入、主动让现金流承压的“换挡期”,控股股东又在做什么?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控股股东歌尔集团累计增持了公司股份,金额近10亿元。截至9月30日,歌尔股份执行了5.1亿元的股份回购。
此外,10月24日,和三季报一起公告的,还有一份2025年中期利润分配方案,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0元(含税),预计分红总金额达5.2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