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研究人员据报道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电子战(EW)系统,能够在同一时间干扰敌方的电子系统,同时让友方的系统在所谓的“零区”内不受干扰。媒体把这项新技术比作风暴的“眼”,意思是它标志着传统电子战方式的一次重大变化。
为了更容易理解它是怎么工作的,可以把场景想象成一场猛烈的风暴。风暴里四周都是强烈的电磁噪声,很多信号都被淹没或干扰。但飓风中心的“眼”却是相对平静的。新的技术就是人为地为友军在干扰环境中创造出这样一个“眼”,让友军可以在激烈的电子对抗中保持通信和感知的清晰。
据报道,这项技术的实现依赖于协同作战的无人机(也就是无人飞行器),把它们当成精确的干扰源来使用。这些无人机会发出经过精心设计的无线电信号,能够控制并调整波形、幅度、相位和时序——也就是无线电频率中所有可以调节的参数,从而精确地塑造干扰效果。
双无人机协同创造“眼”的概念更容易理解——两架无人机配合工作,达到既干扰敌方又保护友方的双重目标。

两架无人机各有分工:第一架承担主要的干扰任务,通过发射强有力的干扰波去压制或中和敌方的信号;第二架则发射一种“反向”的信号,在友方需要保护的作战区域里把干扰波抵消掉,从而为友方留下一个干净的通信或侦察空间。
当两种信号在某一点相遇时,它们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在该处形成一个“眼”或“平静区”。用信号处理的术语来说,这项技术采用了波束成形(把能量集中到特定方向)和相位抵消(通过调整相位让信号互相抵消)策略——这些方法本来常用于先进通信系统,现在被应用到电子战领域。
传统的电子战干扰或压制系统往往是全向或广域广播的,信号在三维空间向四面八方发射。这类系统通常不会区分目标和非目标,只要在覆盖范围内的电子设备都有可能被压制或影响,缺乏选择性。
并且,许多传统系统还需要人工操作、或其控制精度有限。较先进的对抗平台,比如EA-6B “Prowler”、EA-18G “Growler”,乃至俄罗斯的“Khibiny”等,虽然采用了更集中和定向的干扰手段,但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
这项新技术具有潜在的革命性意义,但目前仅在模拟环境下得到验证,还没有完全进入实战或大规模部署阶段。
研究团队在计算机模拟中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设置了强干扰条件。模拟里干扰信号的强度是目标信号的100倍(换算为分贝约为20 dB,等于10的2次方)。即便在这么强的干扰下,他们仍然能够在友方接收端实现对干扰的完全消除。
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杨健教授领导的团队在中国期刊《电子学报》上发表的同行评审论文中写道:“在20 dB的干扰与信号比的模拟条件下,目标合法用户的电磁干扰可以降到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