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政府做了一件令人不解的事情。通过一系列行政手段,他们强行接管了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而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荷兰政府居然与安世半导体的外籍高管勾结,请求法院介入调查公司,甚至要求暂停由母公司派来的CEO职务,并希望让外籍高管来接管公司。这样的举动简直让人大跌眼镜,他们居然以公司治理存在严重问题、可能威胁到欧洲经济安全为理由进行干预,明显是在借法律之名,行抢夺资产之实。

然而,这一行为最终迎来了反噬。荷兰政府的这一举动不仅让中荷关系受到了严重冲击,全球的汽车供应链也因芯片短缺而遭遇巨大的冲击。车企纷纷面临“缺芯”的困境,荷兰不仅坑了自己,还给中国提供了一个遏制全球市场的“底牌”。

面对这一局面,荷兰开始感到焦虑,但目前大家还在等待荷兰如何将自己先前的言行“舔回去”。然而,其实这场关于安世半导体的“抢劫”早已是荷兰精心策划的一场掠夺。从2025年3月开始,荷兰就联合德国、法国等9个国家,成立了一个名为“欧洲半导体联盟”的组织,目的是要加强欧洲半导体供应链的独立性。实际上,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抢夺中资企业的资产,为自己铺路。

2025年9月29日,在“欧洲半导体联盟”布鲁塞尔宣言签署后的第二天,荷兰就迫不及待地对安世半导体展开了行动。更让人不齿的是,荷兰政府为了让自己的行为看起来更“合法”,居然引用了1952年冷战时期的《物质供应法》。这部法律原本是用来应对战时物资供应的,与当前半导体企业的运营毫无关系。然而,荷兰竟然硬生生将其搬了出来,要求安世半导体与中国母公司闻泰科技划清界限。这个做法甚至连荷兰本国的法律专家都觉得荒唐。

最可笑的是,荷兰政府还坚持说这些决定完全是他们独立作出的。然而,恰巧就在荷兰启动这一法律的当天,美国也将闻泰科技列入了出口限制名单。荷兰方面对此辩解称这是“巧合”,但是为什么偏偏是这个时刻干预?这个“巧合”显然难以让人信服。有消息透露,荷兰与美国早在6月份就已经开始讨论安世的相关事宜,美国方面还暗示荷兰,如果能“搞定”安世半导体,可能会放松对荷兰农产品的关税。尽管这一消息尚未核实,但荷兰的种种表现已经表明,它可能早已成为美国的“提线木偶”。

中方显然并不会轻易让荷兰得逞。在荷兰启动干预后,中方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中方将荷兰经济事务部和参与此事的三家律师事务所列入了不可靠实体清单,限制它们与中国企业的技术合作。同时,海关也加强了对荷兰出口半导体设备和零件的原产地核查,导致这些货物的通关效率大幅下降。

闻泰科技也迅速向荷兰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赔偿损失。安世半导体的中国分公司更是宣布将独立运营,拒绝执行荷兰总部的非授权指令,员工的薪资将直接从中国公司发放。最关键的是,中方暂停了安世半导体70%的中国封装测试服务,这一举措直接导致了荷兰工厂的芯片库存积压。

荷兰方面的企业迅速感到焦虑。尤其是大众汽车的沃尔夫斯堡工厂,由于缺乏关键芯片而不得不停产。安世半导体每年生产超过一千亿颗芯片,其中60%以上供应给汽车行业。该公司生产的功率芯片和控制模块是汽车电子系统的核心组件,承担着发动机控制、车身电子以及安全系统等重要职能。没有这些关键芯片,即使其他零件完备,汽车也无法正常组装和上路。因此,大众汽车的停产反应也就显得格外强烈。

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中国企业的合法权益,还让荷兰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局面。荷兰以为通过接管安世半导体可以控制中国,但它却忽视了中国不仅是市场,也是全球供应链的核心环节。

更有意思的是,2025年10月30日,中方与美国签订完关税协议后,闻泰科技向荷兰发出了强硬的要求,表示若荷兰希望恢复安世半导体对中国的出口,必须恢复该公司前首席执行官的职务。闻泰科技的这一要求,直接打破了荷兰试图控制安世的梦想。此外,闻泰科技还明确表示,荷兰必须恢复安世的完整控制权和所有权。

这一要求从逻辑上看,表明了闻泰科技对供应链的掌控力。令人无奈的是,荷兰的经济部依然坚持称,安世前CEO对公司构成了“严重威胁”,想要转移生产链,因此才决定暂停他的职务。荷兰政府试图以这种方式撇清责任,但荷兰法院之前的文件已经明确写出事实,现在想要抹去这些痕迹,显然并不那么简单。

从维护市场规则和企业合法权益的角度来看,荷兰政府必须正视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如果荷兰不愿意妥善解决问题,那就让我们继续拖下去,看看究竟是谁能坚持到最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