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发生了一起引起广泛关注的商业风波——中国半导体巨头闻泰科技在荷兰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Nexperia)遭遇了荷兰政府和公司高管的双重压力,面临资产冻结和控制权丧失的危机。这不仅仅是单一公司的问题,更揭示了中国企业在荷兰乃至欧洲所面临的复杂局势。
在这一事件中,荷兰政府对安世半导体发出了“部长令”,要求其全球30个子公司和办事处在一年内不得对公司的资产、业务、人员和知识产权做出任何调整。荷兰政府表示,这一举措是由于担心安世半导体可能会将“关键技术”流出荷兰和欧洲,进而威胁到当地的经济安全。
闻泰科技对此反应强烈,认为这项命令超出了常规风险管控,几乎是对正常经营企业的“外部接管”。但荷兰政府的态度很明确,认为安世半导体在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且可能存在知识产权泄露的风险。
更糟糕的是,荷兰高管也采取了进一步的行动。安世半导体的三名外籍高层——首席法务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运营官,联合向荷兰企业法庭请求紧急干预,要求对公司进行调查,并采取临时措施。法院迅速裁定,免除了闻泰科技派驻的CEO张学政的所有职务,并且指派了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同时,安世半导体的几乎所有股份也被“托管”,高层还要求闻泰科技可能需要转让安世半导体的股份,甚至控制权。
这场风波反映了在荷中资企业的复杂局面。事实上,事件发生的时间点十分巧合——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列入了“实体清单”,并且2025年9月,美国发布的新规使得被列入清单的企业的控股子公司也受到同样的制裁。而就在荷兰政府和高管行动的前后,全球政治风向显然对中国企业形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中国国内的舆论对此十分愤慨,社交媒体上涌现出对荷兰政府行为的强烈反应,许多人认为荷兰此举是“抢劫”,甚至有声音呼吁中国应当采取对等反制措施。此事无疑加剧了两国的紧张氛围,并可能对两国的商业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关键点:首先,荷兰政府动用了1952年出台的《商品可用性法》来冻结中资企业的资产,这是该法首次被使用,表明荷兰在面对中资企业时的政治决心不可小觑。其次,“经济安全”成为了无所不包的借口,荷兰政府称其行动是为了保护“供应链安全”,而中国则强调“国家安全”。这种“安全”思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商业规则,成了最重要的考虑因素。
此外,安世半导体的情况也给跨国公司敲响了警钟,特别是在公司治理方面,如何确保管理团队和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防止在关键时刻内部人员反目,已经成为了跨国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
这起事件对两国之间的经贸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可能引发更多的反制措施。然而,无论是中国还是荷兰,普通民众和企业界都可能成为这一政治风波的无辜受害者。
你怎么看待这起事件?欢迎在留言区发表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