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是否还真以为中国会对这一切视而不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问题悄然过去?显然这是他们的幻想。

荷兰政府将中国企业当作“替罪羊”的做法,经过仔细分析,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脚。他们不断宣称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是因为中国企业要“拆解欧洲业务,转移生产”,先是指责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向关联公司下达超额订单“输血”,然后又编造出要挪用英国曼彻斯特工厂MOSFET技术的谣言,甚至声称将裁员解雇欧洲员工。可是,回顾荷兰政府的声明和路透社的报道,根本找不到一份有公章的调查文件,也没有第三方审计报告,所谓的“证据”只不过是“匿名官员”的空口无凭,实际上他们不过是在自我辩解罢了。

而从实际情况来看,闻泰科技在2019年以34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安世时,根本没有“拆家”的打算,反而是做了长期投资的准备。在过去的五年里,闻泰在荷兰就已经贡献了1.3亿欧元的企业所得税,并在德国汉堡投资了2亿美元扩建工厂。此外,欧洲区域的研发投入也增加了150%,全球专利数量增加了近千项。如果闻泰真的打算将生产转移到中国,怎么会在欧洲如此大手笔地投入?连荷兰法院都开始动摇,10月25日闻泰申请撤销冻结令时,居然找借口说“外交协商未结束”,推迟裁决,显然承认这并非法律问题,而纯粹是政治操弄。

更为讽刺的是,荷兰政府竟然以“维护欧洲供应链”为幌子,最终反而让自己的产业链遭遇重创。安世的功率半导体看似不显眼,但在汽车电子中却至关重要,从车门锁到座椅加热,再到倒车影像等基本功能,都离不开它。事实上,一辆中高端车平均需要500个这样的芯片。如今,欧洲车企的芯片库存已经不足两三周,新供应商认证需要几个月的时间,甚至大众的工厂都开始考虑减少高利润车型的生产。这哪里是在维护欧洲产业链,实际上是把车企的生计当成了政治筹码。
欧盟和荷兰上演的这场“红白脸”戏码,实际上就是想拖延时间,逼中国先做出让步。欧盟贸易专员一边说“愿意帮助沟通”,一边又强迫中国先恢复芯片出口,以防欧洲汽车产业停产,再坐下来讨论长期方案;荷兰的经济大臣也在一边说“重视中荷关系”,一边却提出1952年就已尘封的《货物供应法》,冻结安世的资产长达一年,甚至将股权交给第三方托管。这个“你先让步,我再谈判”的把戏,双重标准被演得淋漓尽致。
然而,他们没有考虑到的是,欧洲内部已经炸开了锅。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直接向荷兰发出了最后通牒,表示如果到11月10日前无法解决供应问题,德国将联合法国、意大利启动“危机豁免”,绕过荷兰为安世开辟绿色通道,实际上就是不愿跟着荷兰一起陪葬。毕竟,德国车企对安世的依赖极为深刻,一辆电动车里要装1300个相关芯片,每停产一天,损失就是天文数字。

欧盟也清楚,全球超过一半的成熟制程芯片封装产能都在中国,而安世的80%终端产品必须经过中国加工,供应链本就复杂交织,拿停产来威胁中国,简直是自掘坟墓。

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的“法律借口”也站不住脚。去年9月底他们就开始接管安世,而当时美国对实体清单的扩展新规还未正式落地,这显然是早有预谋的政治干预。面对荷兰单方面免去销售副总裁张秋明的职务,安世中国毫不示弱,直接发布声明表示这一决定在中国境内不生效,张秋明依旧负责生产和客户对接,完全不受影响。

荷兰政府的“冻结令”根本没有法律效力,也无法阻止中国业务的正常运作,纯粹是在自欺欺人。

面对欧洲的压力,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反击从未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每一步都直指要害。10月27日,闻泰科技直接将声明发布到荷兰《金融日报》,明确要求荷兰“立刻归还安世控制权”,并揭穿荷兰政府“维护治理”的谎言:“只有归还控制权,荷兰的营商声誉才能得到挽救”。安世中国更为果断,当荷兰总部散播“中国工厂芯片质量差”的谣言时,立即发布双语声明,确保所有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合同要求,并公开车间生产视频和质检报告,证明客户并未被误导。

中方的应对一针见血。商务部长王文涛先后两次主动与欧盟贸易专员和荷兰经济大臣通话,明确提出底线:“泛化国家安全、干预企业经营,是在破坏供应链稳定”,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10月的中欧视频会议上,中方根本没有接“先恢复出口再谈判”的茬,反而把安世事件纳入高层对话的预备议题,用“技术磋商、高层对接”的节奏牢牢把握了主动权。

更为关键的是,中方掌握着实实在在的产业底气。安世在东莞、惠州的基地早就实施了“出口报备制”,发往欧洲的芯片都需要中国总部盖章,实际上控制了供应链的“总开关”。国内的替代方案也在加速推进,闻泰科技已启动“独立自救”,积极打造本土生产体系;华虹、士兰微等企业也在扩产车规芯片,力争在2026年前抢占全球三成的市场份额。
荷兰政府心里十分清楚,如果到11月15号前局势没有转机,德国汉堡工厂的晶圆产能将减少一半,这将导致欧洲车企的抗议声势更大,荷兰政府将面临巨大的压力。

当前的局面已经非常明了:荷兰试图通过抢占资产谋取利益,欧盟则试图拿车企作为筹码逼迫中国让步。然而,中国企业不仅拥有法律武器,还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绝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接下来的关键节点是:11月3日海牙法院的裁决,11月10日德国提出的最后期限。这些都将决定事态的发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想让中国企业吃哑巴亏,根本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