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新民谣·第三季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指导,南方都市报、南都娱乐策划主办,联动文化机构、行业协会、高等院校、音乐厂牌、音乐平台等各方力量共同打造。本季以“声动岭南,听见美好”为主题,聚焦岭南在地文化的音乐表达,挖掘岭南特色人文风物,展现岭南文化特色、精髓与内核,用音乐讲好岭南故事,唱响岭南文化。
11月4日起,社会征集优胜歌曲20强率先发布。它们从1400余首投稿作品中,经多方多轮严格评选后脱颖而出,将集中上线推广。一起通过歌曲和文字了解它们!
《客家人客家情》是由音乐人何熙杰作词、作曲及演唱的歌曲。该作品有非常内在的表达,更像是一本音乐“日记”,记录着最真切的童年印象。歌词中描绘的月光、玩伴,以及阿婆在田间灶头劳作的身影,都源自何熙杰的生活记忆。歌曲视角从个人转向群体,通过加入劳动号子般的音乐编排与吆喝声,何熙杰唱出客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共性品质,完成一次从“我”到“我们”的情感升华。
令人惊喜的是,这首《客家人客家情》是何熙杰第二次获得岭南新民谣社会征集的优胜作品。从上一季的幕后创作者,转变到这一季同时兼任创作与演唱的歌手,何熙杰说“今年的身份更‘新’了”。他认为,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加清晰,也一直在学习和探索如何才能让音乐既有严谨的骨架,又不失自由的灵魂。在他看来,逻辑是音乐的根基,而感性是音乐的生命。“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做出真正打动人的作品。这也是我创作《客家人客家情》时努力遵循的准则。”何熙杰说。
Q&A
“唱出客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品质”
南都娱乐: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源自哪里?希望传达怎样的主题?
何熙杰:《客家人客家情》这首歌,别看歌名有点宏大,其实蕴含着非常内在表达的一面,像是我的“日记”一样。歌词所描述的童年印象中的月光、玩伴,以及阿婆劳作的身影,都实打实来源于我的生活、我的童年。客家话是一门优美的语言,其本身具有一定韵律,所以饭桌上阿婆日常的叮嘱就顺理成章地转化成了歌词“食多点,几时带个妹仔转屋家?”(多吃点,什么时候带个姑娘回家?)到了副歌部分,我把这些个人的情感收起,转为一个共性的表达,通过劳动号子般的音乐编排、吆喝声的加入,唱出客家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品质。
南都娱乐:“岭南新民谣”的核心在于“新”,你认为这首歌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这种“新”?
何熙杰:创作上采用了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作为载体来表达客家文化,虽然歌词文本上是一首民谣歌曲,但在音色选择上是以电子音色为主导。同时,运用了流行的律动元素,特别是在副歌中设计了一个动感十足的groove(律动)。虽然说这样的编曲手法在当下不算新颖,但在目前的客家话民谣歌曲中,融合流行、电子音乐的创作还是少见的。
南都娱乐:为什么想参加岭南新民谣·第三季?此次获得优胜歌曲有哪些感受?
何熙杰:感到非常感恩与幸运。在这个时代,能有一个持续三季聚焦岭南本土文化的音乐平台,无比珍贵,给南都点个赞。它为我们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展示机会,更将散落的音乐力量聚集在一起。这份荣誉对我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也让我更加坚信,在这样一个平台的坚持下,岭南音乐文化一定会更加蓬勃。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黄超
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钟欣 林经武 彭思敏
采写:南都记者 丁慧峰 林经武 钟欣 李春花
本文撰写:林经武
编辑:彭思敏 陈逸芬 蔡思思
剪辑/摄影:林经武 朱俊毅 钟锐钧
执行:李丹 郭慧聪
设计:金国华 尹洁琳 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