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芯片断供的问题在国内引发了广泛讨论。美国不断推出各种限制措施,而中国则在努力实现技术突破。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同样受到西方制裁的俄罗斯,为什么似乎并没有为芯片问题感到焦虑呢?去年,俄罗斯媒体报道说他们能生产350纳米的芯片,很多人一开始以为这只是一个错误的数字,但事实上,俄罗斯的确达到了这个水平。令人更惊讶的是,俄罗斯对这一进展似乎并不紧张。那么,为什么俄罗斯对芯片问题这么淡定呢?难道他们掌握着什么我们不知道的秘密武器吗?

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芯片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无论是你手中的手机、家中的电视机,还是你开的汽车,都离不开芯片。

但在俄罗斯,情况与我们不同。你能在莫斯科的大街上看到俄罗斯本土的手机品牌吗?几乎没有。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制裁之前,俄罗斯人用的大多数是苹果、三星,或者是一些中国品牌。制裁开始后,俄罗斯的汽车市场发生了显著变化。曾经大街上跑的多是德国车和日本车,但现在,几乎90%的汽车是中国品牌。货运车辆更是几乎全由中国制造。并不是说俄罗斯人不懂造车,而是他们制造的汽车和我们现在的概念完全不同。

俄罗斯的汽车制造还停留在纯机械时代。现在的汽车里,电子设备随处可见,比如中控大屏、智能驾驶辅助、电子刹车系统,越贵的车,电子设备越多。而俄罗斯的车,方向盘、刹车、油门等,几乎都是最传统的机械结构。这样的车虽然坚固耐用,但对芯片的需求极低。

根据2020年的数据,俄罗斯一整年进口的半导体设备和电子集成电路总额仅为2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全球市场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俄罗斯在全球芯片采购中的占比仅为0.1%。这意味着,俄罗斯与芯片产业基本上是两条平行线。
这种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过去三十多年,俄罗斯的工业发展模式基本延续了苏联时期的做法。并不是他们不想改变,而是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合适的环境。俄罗斯在重工业、军工和航天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而民用制造业则几乎被忽视。

实际上,苏联时期也曾涉足过集成电路的研究。当年,美国和苏联几乎同时推出了计算机,并且都采用了笨重的真空电子管。美国后来发展出了集成电路,缩小了晶体管的体积,极大提升了计算机性能。而苏联也同样进行了类似的技术突破。
然而,苏联做出了一个至今看来非常致命的判断——他们认为集成电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不能承受电磁脉冲。核爆炸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瞬间摧毁集成电路。基于这一战略考虑,苏联决定继续使用老式的电子管设备,而不是依赖集成电路。虽然这一判断在当时看似有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核战争始终没有爆发,美国和西方国家在集成电路的发展上逐步取得了巨大的技术领先。等到苏联解体时,技术差距已经无法弥补。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基础设施,但也继承了这个技术上的“欠账”。要追赶上去,需要巨额投入,同时还需要完整的产业链。由于国内资本看不到足够的市场需求,很多投资者自然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个行业。去年俄罗斯宣布能够生产350纳米的芯片,但在中国早已量产的7纳米芯片面前,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那么,俄罗斯的导弹、战斗机、防空系统这些高端武器装备,是否需要芯片呢?确实需要。不过,俄罗斯选择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解决方式。
例如,在相控阵雷达的应用中,西方通常使用高性能的数字芯片,来处理大量的信号数据,从而提高雷达的性能。而俄罗斯则采用了一种叫做“激晶体振荡器”的技术,这实际上是一种模拟电路。虽然这种电路比现代芯片大得多,但与传统集成电路相比,它体积更小,且能达到类似的效果。俄罗斯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就采用了这种技术。从实际效果来看,俄罗斯的系统能够有效打击目标,表现不差。
这种做法的问题在于,虽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但由于成本高昂、难以量产,因此并不适合大规模推广,更不能广泛应用于民用领域。比如,一个雷达系统的研发费用可能高达几千万美元,军方能承担这样的费用,但如果把这项技术应用到手机等消费品上,就不现实了。所以,虽然俄罗斯确实拥有一些独特的技术,但这些技术与现代产业的需求脱节,主要只能解决特定领域的特定问题。
在西方未对俄罗斯实施制裁时,俄罗斯依旧能够购买到一些常规的芯片。这些芯片并不高端,也不涉及敏感技术,因此可以通过正常贸易渠道购买。制裁之后,俄罗斯虽然面临了压力,但他们依然采取了替代技术来应对。毕竟,他们的市场需求本来就不大,影响也就有限。
如果将俄罗斯的情况与中国对比,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差距。中国每年生产的手机数量达到数亿部,汽车的年产量也有几千万辆,这仅仅是两个领域,其他需要芯片的产品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国产芯片不能满足需求,就只能依赖进口。去年,中国半导体产品的出口规模已经突破万亿元,规模庞大。

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主要是在最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和设备上。虽然中国在中高端芯片的制造工艺上已有不小进展,但在最顶尖的技术上还存在差距。因此,国内企业不得不加大研发投入,力争突破技术瓶颈。中国与俄罗斯的情况截然不同,中国有强大的市场需求,也有技术积累,必然会付出巨大的努力去突破。

俄罗斯的情况则完全不同。由于缺乏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需求,俄罗斯根本无法参与全球芯片市场的竞争。如果美国封锁俄罗斯的芯片供应,俄罗斯其实并不需要大量采购芯片,这就像你卡住了一个从不需要驾照的人一样,他根本不在乎。

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这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制造业能力日益增强,所能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芯片需求也随之暴涨。若被卡住芯片供应链,中国必定全力突破。而俄罗斯的民用制造业发展缓慢,芯片的需求相对较小,即使遭受制裁,也并不觉得多么痛苦。
当然,俄罗斯并非没有发展芯片产业的计划。最近有消息称,俄罗斯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28纳米工艺的国产化。虽然从350纳米到130纳米,再到28纳米的进展显得非常缓慢,但对俄罗斯来说,这样的水平已足够满足军工领域的特殊需求,而民用领域对芯片的需求本来就不大,追求最先进的技术并不是必须的。

这种态度表面看起来非常从容,但实质上却是由于现实情况逼迫所致。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无法支持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从硅片生产到芯片设计,从光刻机到封装测试,每个环节都需要巨额投资。而且,即使投资了这么多,生产出来的芯片又能卖给谁呢?国内需求有限,国际市场又与中国和美国竞争,俄罗斯根本没有条件与之抗衡。

与此相比,中国的产业发展路径更加清晰。巨大的市场需求迫使中国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从材料到设备,从设计到制造,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所突破。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在芯片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通过科研经费、产业基金等形式加大研发力度,因为市场需求在那,投资必然能够带来回报。
美国的做法也同样明确。芯片产业是美国科技霸权的支柱之一,因此他们不可能放松对芯片技术的控制。无论是限制设备出口,还是联合盟友进行技术封锁,其核心目的就是保持领先优势。这场围绕芯片的较量,本质上是产业链、技术和市场的全方位竞争。
与中国和美国相比,俄罗斯则处于旁观的状态。他们对于芯片的需求非常有限,虽然偶尔会寻求购买常规芯片,但整体来看,他们并不在芯片产业的竞争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