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半导体巨头博通(Broadcom)与AI公司CAMB.AI联合宣布,双方正合作开发一款革命性端侧AI芯片组,该芯片可实现无需联网的实时音频翻译,并原生支持超过150种语言。这一技术突破将彻底改变智能设备对云服务的依赖,为智能电视、机顶盒、物联网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带来颠覆性体验。
博通此次推出的端侧AI芯片组,核心优势在于将翻译、配音及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等复杂任务从云端迁移至本地设备。通过集成CAMB.AI的语音模型与博通的低功耗SoC(片上系统)设计,该芯片可在设备端直接完成音频处理,无需上传数据至云端服务器。这一架构不仅解决了隐私泄露风险,更通过本地化计算大幅降低延迟,实现“即说即译”的实时性。
技术演示中,基于电影《美食总动员》的片段,AI系统以多语言实时生成场景描述并同步显示文字翻译,同时通过语音解说画面细节,为视力障碍用户提供无障碍观影体验。据博通披露,该芯片支持的语言种类覆盖全球主要语系,包括中文、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且在离线状态下仍能保持高精度识别。

博通端侧AI芯片的落地场景远超传统翻译设备。在消费电子领域,智能电视可借助该技术实现多语言字幕实时生成与语音切换,机顶盒则能通过口述影像功能为特殊群体提供内容适配。此外,智能音箱、翻译耳机等设备将摆脱网络限制,在户外或偏远地区提供稳定服务。
工业物联网领域,该芯片的低功耗特性(较前代降低30%)与边缘计算能力,使其成为工厂设备、物流机器人等场景的理想选择。例如,跨国协作的工业机器人可通过本地化翻译模块,实时理解多语言操作指令,提升跨区域部署效率。
博通的突破直指当前AI应用的两大痛点:隐私安全与网络依赖。据市场研究机构IDC数据,2025年全球端侧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美元,其中翻译与语音交互需求占比超40%。博通通过将核心算法固化至硬件层,不仅降低了云端算力成本,更通过“一次部署、终身使用”的模式,为设备厂商提供长期竞争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博通近期在AI领域动作频频。2025年10月,其与OpenAI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于2026年部署10吉瓦级定制AI芯片,用于数据中心加速;此次端侧芯片的推出,则标志着博通完成“云端-边缘-终端”全链条布局。与此同时,高通、英伟达等竞争对手亦加速端侧AI芯片研发,例如高通推出的AR1+ Gen1芯片已实现设备端运行小型语言模型,但语言支持种类与隐私保护能力仍逊于博通方案。
尽管前景广阔,博通端侧芯片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模型压缩与硬件适配的平衡,需在有限算力下实现高精度多语言支持;二是生态兼容性,需与Android、鸿蒙等操作系统深度整合。据博通透露,其已与NASCAR、康卡斯特(Comcast)等机构完成前期测试,并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向合作伙伴提供开发套件,首批商用设备预计2027年上市。
行业分析师丛杰指出,博通端侧芯片的推出,标志着AI应用从“云端智能”向“本地智能”的关键转折。Gartner预测,到2028年,75%的新智能设备将具备端侧AI能力,而翻译与语音交互将成为核心入口。博通通过硬件级创新,不仅为设备厂商提供了差异化竞争工具,更可能推动全球AI基础设施向“去中心化”演进。
随着博通端侧AI芯片的逐步落地,一场关于“智能边界”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在隐私保护与实时性需求日益迫切的今天,这场由芯片驱动的变革,或将重新定义人类与技术的互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