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广州赛区MOC指挥系统。
受访者供图
11月9日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火焰在广东奥体中心熊熊燃起。
体育场灯火辉映、人潮涌动,6万名观众汇聚于此——这一刻,广州的夜空不仅燃烧着激情,也闪烁着数据的光芒。每一束灯光的闪烁、每一列车队的启程、每一位观众入场的背后,都有一颗看不见的“数智芯片”在跳动。
它就是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广州赛区赛事运行保障指挥系统(以下简称广州赛区MOC指挥系统),打破“重建设、轻治理”的传统思维与惯性做法,在全国重大赛事首创“时间、空间、人群”“三屏一体指挥视图”。
这里没有呐喊和掌声,却是另一场无声的比赛——智慧与算法的赛跑,城市治理与科技的同频共振。
●南方日报记者 吴雨伦
通讯员 穗政数宣
超亿条数据在后台流动
走进广州赛区MOC指挥系统大厅,三块巨大的屏幕构成了指挥的“主舞台”:
系统左屏汇集交通实时数据,动态看板清晰呈现各集结点“人、车、场”的运行状态;
右屏显示现场入场实况,系统自动抓取各安检口的人员核验数据,入场节奏一目了然;
中屏统揽全局,将流线视频与地理信息同步关联,实时展示观演人群的入场轨迹及沿线关键点位情况。
一份份静态、纷繁的开幕式运行流程图,变成了实时、立体化的时空组织图,平铺到指挥长眼前。指挥长滑动“时空轴”,即可掌握当前任务进展与下一阶段任务准备情况。
当某环节进度滞后,指挥长可“一键召集”安保、医疗、交通等多个部门,跨系统视频会议即时连线。
广州赛区MOC指挥系统,是一个看不见的“数智芯片”,也像一位“指挥家”——它有“感知”的触角,有“理解”的逻辑,有“决策”的智慧,也有“执行”的手臂。
这套系统重新定义了赛事的“神经中枢”。过去,调度需要在十几个系统间穿梭;而如今,只需轻点鼠标,火炬传递、开幕式、交通保障、医疗救援等十余个场景的“专属数据看板”即刻跃然眼前。
它由216类主题数据组成,超过1亿条数据在后台流动——像是无数条血管,将信息的血液输送至城市的每一寸肌理。
三大密钥照亮智慧未来
MOC系统是如何将纷繁庞杂且多源异构的数据势能转化为赛事指挥效能?
广州赛区MOC系统有三个核心密钥——“数图联动、视图联动、表图联动”。它们像三根琴弦,让复杂的城市乐章奏出精准的节奏。
“数图联动”让空间成为语言。指挥长只需在三维地图上点击一个点,系统便能呈现那片区域的实时人流密度、交通流线、安保部署,犹如在数字沙盘上拨动城市的脉搏。
“视图联动”则让画面成为判断力。来自场馆、交通枢纽、停车场等地的高清视频流汇聚成庞大的视网膜,所有变化都能即时感知。
“表图联动”则清晰勾勒出时间轴——开幕式的运行流程表、责任人名单、人流热力图被无缝关联,纸质预案被彻底替代为“会思考的时间表”。在这张智能时空图上,每一秒都可追踪、每一环都能调控。
数据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报表”,它们被AI模型重组、被算法推理激活,像一群无形的工程师,实时维护着这座城市的运行逻辑。
这一切的底气,来自广州多年来的“智慧底座”——“穗智管”系统。
它汇聚了城市视频云、时空信息云、城市物联感知、城市信息模型等公共能力,像一棵根深叶茂的“数据之树”,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MOC系统,正是这棵树上长出的最新一片“树叶”,将“办赛”与“办城”融为一体。
“我们交付的不止是一套赛事保障系统,更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城市智慧治理范式。”广州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局长、广州执委会数字技术部部长黄津说。
这套系统的核心能力,也正悄然“复制”到更广的空间。
马拉松的路线监测、广交会的客流组织、应急管理的实时响应——这些看似不同的场景,正在被这次全运会赛事指挥的智慧逻辑串联成一个更大的生态闭环。
当全运会开幕之夜,烟花在奥体上空盛放时,那一刻,广州的上空不仅有绚烂的光,也有无形的数据轨迹在闪烁——它们组成了另一种烟火,照亮城市智慧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