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三代半导体行业迎来关键节点。
7月22日,广东天域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家手握30项发明专利、2023年占据中国碳化硅外延片市场38.8%份额的龙头企业,正试图通过资本市场破解产能扩张与业绩波动并存的困局。2024年,其以30.6%的收入市占率继续领跑行业,但5亿元的年度亏损也敲响了行业警钟。
42万片产能构筑护城河 8英寸技术突破全球前三
在东莞松山湖国家高新区的生产车间里,天域半导体每年42万片的6英寸及8英寸碳化硅外延片产能正在高速运转。作为国内首家获得汽车质量认证(IATF 16949)的碳化硅材料企业,其自主研发的600 - 30000V全电压等级外延片技术,已成功进入英飞凌、安森美等国际大厂的供应链体系。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外延片销量达13.2万片,推动营收突破11.71亿元,创下199.2%的毛利复合增长率。
技术突破是支撑行业地位的核心要素。天域半导体不仅在国内率先实现4英寸、6英寸外延片量产,更于2024年完成8英寸产品量产突破。其东莞生态园新生产基地预计2025年投产,届时将新增38万片年产能,推动总产能逼近80万片。这种技术迭代速度使其在全球碳化硅外延片市场稳居前三,15%的全球市场份额背后,是华为哈勃、比亚迪等产业资本的多轮加持。
质量管控体系构建起独特竞争力。通过"以销定产"模式和全流程品控,公司产品良率已达国际领先水平。2023年,其向某美系车企子公司批量供应车规级外延片,标志着国产碳化硅材料首次进入高端汽车供应链。但快速扩张也带来隐忧——随着全球碳化硅产能以48%的年均增速扩张,供需失衡风险正在累积。
11.7亿营收腰斩背后:存货减值3.15亿敲响行业警钟
财务数据的剧烈波动折射出行业深层矛盾。2022-2024年,天域半导体营收呈现4.37亿、11.71亿、5.20亿的过山车走势,净利润更从2023年的9590万元盈利骤降至2024年5亿元亏损。核心诱因在于2024年碳化硅外延片价格同比下跌30%,导致公司计提3.15亿元存货减值,其中4英寸产品因技术迭代遭全额计提。
存货周转效率的恶化加剧了经营压力。2024年存货周转天数从97天激增至218天,占总资产比例达35%。行业分析师指出,碳化硅外延片的"尺寸迭代"特性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而全球需求增速(32%)远低于产能扩张速度,这种结构性矛盾在2024年集中爆发。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前五月公司实现2568万元营收,虽同比下滑13.6%,但已显现扭亏迹象。
客户结构突变成为业绩波动放大器。2024年,最大客户J(某美企子公司)因贸易政策调整削减订单,直接导致公司收入锐减55.6%。尽管已启动客户多元化战略,但2025年前五月数据显示,前五大客户占比仍达61.8%,其中新能源汽车客户贡献超七成营收。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在行业波动期显著放大了经营风险。
68%负债率下的生存博弈:7.3亿资金缺口倒逼上市
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凸显融资紧迫性。截至2025年5月末,天域半导体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8%,流动比率仅0.9倍,而在建工程投资缺口达7.3亿元。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近三年累计获得政府补助1.2亿元,但政策依赖性过强的问题在招股书中被重点提示——若产业扶持力度减弱,年投入1.5亿元的研发体系将面临资金断链风险。
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的双重压力正在加剧。按照规划,东莞生态园新基地需在2025年完成设备调试,而8英寸外延片的良率提升仍需持续投入。公司现有产能利用率已从2023年的85%降至2024年的62%,如何在扩张中维持技术领先成为关键命题。招股书披露,本次IPO募资将主要用于东南亚产能布局,以应对愈发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
行业洗牌期的战略抉择考验管理层智慧。面对碳化硅外延片均价从2023年的8876元/片跌至2024年的6132元/片,公司正加速向8英寸产品转型。但技术迭代需要时间——目前8英寸产品仅占营收12%,而6英寸仍是主力。在华为云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的加持下,天域半导体试图通过智能制造降本增效,但全球碳化硅市场的价格战已不可避免。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