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海峡网报道,法国海军军官评论了法国海军戴高乐号航母打击群进行“克莱蒙梭-25”环球航行中遇到的一些见闻。法国海军表示,在东地中海,他们遭遇到的俄军苏-35战斗机飞越、在阿拉伯海他们遭遇也门胡塞武装开火威胁、在印太地区先后遇到中国海军40艘舰艇,并在南海偶遇中国海军山东舰航母战斗群。
马克龙(资料图)
一、戴高乐号航母亚太部署:高调启程与意外“邂逅”
(一)耗时五月的“自由航行”秀
去年12月,法国“戴高乐”号航母率三艘护卫舰艇、一艘补给舰组成打击群,从土伦港出发,开启“克莱蒙梭-25”行动。这是法国自1960年以来首次远东航母部署,目的是维护所谓“自由航行”,期间访问菲律宾、日本等国,还与多国举行军演。
(二)印太海域的密集“围观”
进入印太地区,法军感受到中国海军的强大存在。在吕宋海峡,一艘054A型护卫舰对其跟踪。在相当于地中海四分之三的海域,法军发现约40艘中国海军大型舰艇活动。在南海,还与中国“山东舰”航母战斗群偶遇。法国媒体《海军新闻》披露,此次行动中,法军航母编队全程处于中国海军的严密监控之下,但中方始终保持专业克制,未发出任何警告通讯。
二、法军上将的强硬警告:自我标榜与实际考量
(一)“强大力量”下的“和平”
7月19日,法国海军军官团介绍任务细节,有上将称,中国与法国之间没有发生对抗,是因为“戴高乐”号航母战斗群“代表着庞大的力量”。还表示中国海军没向其发出警告通讯,认为中国对法美反应不同。不过,这番言论缺乏第三方证据支持,既无航拍图像,也无舰载雷达曝光或飞行编队拦截记录,更多像是法国单方面的自我宣传。
(二)避重就轻的行动选择
尽管言辞强硬,法军行动却显谨慎。部署期间,法国海军未让船只通过台湾海峡,护卫舰和补给油轮仅停靠琉球群岛并远离台岛,称“当时认为穿越台湾海峡没有用”。此前虽有一艘护卫舰曾穿越,但此次选择避开。分析认为,这是法国在中美台海博弈高压状态下的谨慎之举,避免引发不必要的摩擦。此外,法国太平洋司令在行动前还特意与中国南部战区司令通视频电话,被认为是在为“自由航行”提前铺路。
军舰(资料图)
三、中法军力对比:现实差距与战略态势
(一)法军编队的实力构成
“戴高乐”号航母携带22架“阵风”舰载机、2架E-2C预警机,护航舰艇为“福尔班”号地平线级驱逐舰、两艘阿基坦级护卫舰,还有一艘补给舰和一艘核潜艇,整体属于中等规模编队。不过,其动力系统采用为核潜艇设计的K-15反应堆,导致航速较慢,最大仅25节,且多次出现故障,实际作战能力受限。
(二)中国海军的区域优势
中国“山东舰”可搭载40余架歼-15/T战斗机,每日出动70架次不成问题。伴随的055万吨大驱有112个垂发单元,仅一艘火力就超法国三艘护航舰总和。加上岸基预警机、反舰弹道导弹等支持,中国在南海形成技术、火力、地理三重压制。法国海军的“老法国编队”在南海即使未遭对抗,也处于被全面压制的状态。
四、法国的战略意图与地区影响
(一)彰显全球存在的尝试
法国希望通过此次航母部署,重申在拥有国家利益领域的存在,坚定外交承诺,提升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效仿美国“航行自由”行动,刷一波“中等强国”的国际存在感。为此,法国还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行联合演习,试图提升互操作性。
(二)地区国家的不同反应
中国国防部此前回应称,亚太地区需要和平与繁荣,不是紧张与对抗,有关国家军事合作应利于地区和平稳定,而非炫耀武力。英国媒体则相对冷静,认为这是中国海军对外国军舰在南海“自由航行”的常规反应,对比之下法国显得不适应。菲律宾等国虽欢迎法国参与,但更多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并未形成实质性的战略联盟。
(三)现实与理想的错位
法国作为中等强国,试图以航母巡航在印太地区发挥影响力,但中国海军已全面崛起,南海成为中国近海“铁桶”。法军的“象征性部署”难以真正改变地区格局,其所谓“没有对抗是因自身强大”的说法,更像是自我安慰,实际在强大的中国海军面前只能浅尝辄止。此外,法国与中国紧密的经济关系也制约了其军事挑衅的空间,任何过激行动都可能损害自身利益。
马克龙(资料图)
戴高乐号航母的亚太之行,暴露出法国在大国博弈中的复杂心态。一方面想凭借航母彰显全球存在,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中国海军崛起的现实。法军上将的警告,更多是一种面子上的维护,而地区的和平稳定,最终需要各国摒弃炫耀武力,真正致力于合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