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上空,一架银灰色涂装的歼-15DT舰载机从电磁弹射器上呼啸升空。机翼下挂载的电子干扰吊舱闪烁着冷光,机背隆起的电子设备舱藏着让美军警惕的秘密——这架即将登上福建舰的“电磁飞鲨”,正在改写中美电子战的力量天平。
全球最强电子战装备的头衔,这次真要易主了。五角大楼内部评估报告显示,歼-15DT的干扰距离突破200公里大关,能在美军标准-6导弹射程外实施“隔空点穴”。更让对手头疼的是,它覆盖100MHz到18GHz的电磁频谱,比美军EA-18G“咆哮者”宽出整整一个中频段。这意味着现代战场上所有雷达、导弹制导和战术通信系统,都在它的“电磁匕首”攻击范围内。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弹出个颠覆性真相:当歼-15DT满油满弹起飞时,双发涡扇-10H发动机爆发的推力,让它载着三吨电子战设备照样灵活如常。机背取消减速板腾出的空间塞进了新型氮化镓雷达组件,这套系统功率密度比美军现役设备高47%,发电能力堪比小型电站。
电子战军官在后座舱的操作界面上轻点触控屏,翼尖吊舱瞬间释放定向电磁脉冲。这种基于氮化镓器件的干扰波束,能像手术刀般精准刺穿宙斯盾系统的雷达波束。更绝的是机腹下挂载的鹰击-91反辐射导弹——只要敌方雷达敢开机,导弹就能顺着电磁波“摸家拆房”。
美军飞行员首次在东海交锋后感叹:“他们电子干扰的强度和时间都超乎预料,我们的雷达屏雪花持续了17分钟。”这种压制力来自中国独创的“全频段饱和战术”,用电磁海洋淹没敌方设备。去年台海演习期间,沿海气象雷达突然集体失灵,事后证明是歼-15DT原型机的全功率测试。
回溯九十年代,黄海上空的美军EA-6B电子战机曾让中国雷达屏布满120架幽灵战机。三十年后,攻守之势彻底逆转。福建舰的作战指挥中心里,四架歼-15DT、二十四架歼-35隐形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组网成“电磁天网”。这套体系能在四百公里外锁定敌方航母编队,电子战机在前方撑开电磁护盾,反舰导弹随后突防猎杀。
电磁弹射赋予歼-15DT的载重优势,让美军“咆哮者”相形见绌。前者能携带八具大型干扰吊舱和反辐射导弹,滞空时间多出四十分钟。当“咆哮者”还在用机械扫描干扰机时,中国已用氮化镓有源相控阵实现电磁波束的毫秒级转向。这种代差在实战中意味着:解放军电子战军官完成三次干扰模式切换时,美军操作员才刚定位第一个干扰源。
西太平洋的电磁频谱地图正在重绘。去年龙年演习中,歼-15DT引导的无人机群成功诱骗“敌”舰防空雷达开机,随后鹰击-91导弹顺着电磁轨迹精准摧毁目标。这种“电磁钓鱼”战法,恰是中国电子战体系成熟的标志——天上的卫星、海面的驱逐舰、空中的电子战机数据链实时互通,构成一张无形的电磁猎杀网。
福建舰甲板上的四架歼-15DT,代表着全球唯二的全频谱电子战能力。当美军下一代干扰机(NGJ)还在实验室测试时,中国基于氮化镓技术的干扰吊舱已在东海掀起电磁风暴。从1994年美军电子战机戏耍中国雷达,到今日“电磁飞鲨”压制太平洋,这场逆袭背后是氮化镓器件和体系化作战的胜利。
未来海战的输赢,或许在战机升空的刹那便已注定——只不过这次,决定胜负的电磁权杖握在了中国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