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汕头潮阳区谷饶谷贵路一处易积水点,悄然立起了一位新“哨兵”——上方银黑方盒、下方白色柱身标有“E1”至“E4”刻度的水淹传感器。这一物联网设备,正成为汕头保险行业推动“风险减量管理”的落地利器,也让防汛防灾从“被动理赔”迈入“主动预警”的新阶段。

水淹传感器。 受访者 供图
汕头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台风暴雨频发,水浸问题长期困扰市民,尤其是潮阳、潮南“两潮”地区,据保险行业统计,全市75个水浸风险点中,两潮地区占23个。为推动保险服务从“事后理赔”转向“事前防御+事中干预”,在汕头金融监管分局、潮阳金融监管支局的指导下,近期汕头多家保险公司联合在易涝路段、隧道等风险点布设水淹传感器,构建“水浸物联”监测网络。
该设备通过外部传感器感知水位变化,一旦积水接触或漫过监测点,设备立即被唤醒,并实现5厘米、10厘米、20厘米三级分档报警。预警信号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保险公司后台人员接报后,迅速联动交管部门,协调人员前往现场及时加强管控,做好疏通引导工作,形成“监测—报警—处置”闭环管理。

保险机构工作人员在易涝风险点布设水淹传感器。 受访者 供图
“水浸物联”系统已初步显现成效。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汕头市潮阳支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2025年该支公司累计触发预警81次,同步开展风险排查81次,预警信息实时推送至保险公司及城管部门,有效实现“警保联动”,降低车辆涉水风险。
未来,这一系统还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汕头金融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多部门、跨行业信息共享,探索与电子地图平台合作,实现预警信息直达市民手机。“居民在家或路上即可预知水情,提前采取防汛避险措施,真正实现‘智慧防汛’。”
南方+记者 谢嘉龙
,一键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