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深水财经社 乌海
2025年10月的南京江北新区,塔吊如林的南京北站施工现场正上演着“白加黑”的建设热潮。
国庆中秋假期,1700余名建设者放弃休假,在钢筋丛林中推进承轨层浇筑——这个去年9月才正式开工的超级工程,不到一年已完成全部桩基施工,站房1、3标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正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向2027年通车目标冲刺。
在他们脚下的钢筋骨架,将承载北沿江高铁、宁淮城际等5条铁路干线,预计年底前完成现浇主体结构浇筑。
据国庆长假期间最新的媒体报道,南京北站预计到今年年底地面以下的工程将全部结束,明年开始全面转入地面以上施工。截至目前,出站层已完成80%,承轨层作为铁路枢纽核心已完成25%。
如果你不去工地现场,你很难想象南京北站带来的震撼,她不仅仅是规模超大,更是承载了链接和盘活整个江北和江南高铁网络,让南京的辐射力全面覆盖整个江淮地带的使命。
南京北站之于江北新区,就像是最后一刻点睛之笔,完成江北新区的最关键的一跃。
交通破壁:
长三角北翼的“时空革命”
根据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复的规划,这座总投资152亿元的枢纽,总建筑面积达69.21万㎡(相当于97个标准足球场),站场规模3场16台30线,远期年旅客发送量将达3650万人次,超越南京站与南站现有规模。
很多人可能还不太了解南京北站的战略意义,她绝不仅仅是南京多了一座高铁站,其最核心的价值,是打破江北新区“临江而不联江”的交通困局。
长期以来,长江天堑导致江北与南京主城通勤时间超1小时,与合肥、扬州等周边城市的产业联动受阻。
而北站建成后,这一格局将彻底改写。
江苏铁路现状图
在跨省联动上,南京35分钟可以直达合肥、1小时覆盖扬州等10城、2小时联通上海杭州的“轨道经济圈”即将成型。
宁滁城际S4线作为全国首条跨省城际铁路,其南京段二期已启动招标,2027年将与北站同步通车,届时滁州汊河与南京新街口的通勤时间将压缩至40分钟。
江苏省社科院测算,这种时空压缩将使苏皖腹地与长三角核心区的物流成本大幅降低,运输效率显著提升一个数量级。
南京北站概念图
这种交通格局的重构,在于将江北新区从“南京的江北”升级为“长三角的江北”。中共江苏省委新闻网指出,北站将补齐南京“米”字形高铁网最后一块拼图,与南京站、南站形成“三站联动”,使南京对苏皖腹地的辐射半径扩大2倍。
产业聚变:
枢纽经济区崛起
事实上,南京北站不仅仅是南京的北站,更是长三角数十万平方公里区域腹地的南京北站。
有机构预测,南京北站建成后,在未来数年内可能带动周边超2000亿元的GDP增长,吸引数千家企业集聚。在江北新区14.4平方公里的枢纽经济区规划中,这种预测正逐步落地为具体项目。
在产业上,南京北站建成后将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沿高铁向苏北、皖北延伸,合肥新型显示、芜湖新能源电池等产业通过高铁接入长三角创新走廊。
城市功能层面,北站将强化南京对苏皖腹地的辐射带动,通过宁滁城际等线路实现跨省共建园区(如顶山—汊河产业园)产值突破50亿元(规划目标),加速都市圈从“行政联动”向“功能融合”跃迁,为全国城市群一体化提供标杆。
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正是科创都市“双核”中的“都市极核”。
“枢纽”的辐射力不能只来自于通达和规模,更应该来自其集聚资源网络、促进要素流动的能力。当一座城市成为创新资源要素流动的“通道”与“节点”交汇处,其影响力便随“轨道”无限延展。
人口虹吸:
300万“新主城”成型
“2027年集聚300万人口”——这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在《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中定下的目标,正随着北站建设加速兑现。
现在的江北新区早已脱胎换骨,这里无论是交通还是人居环境,早已与江南各区没有差异,而且更具优势。
曾几何时,江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遥远的概念,但是现在江北早已近在咫尺。
经过十年的打磨,江北新区的人口集聚能力全面跃升,交通便利性与公共服务升级,让江北新区的市民更加安居乐业。
首先是通勤半径的扩大重塑了“江北定居”的吸引力。南京地铁集团数据显示,地铁3号线四期通车后,江北新区到新街口的通勤时间将从当前的65分钟压缩至35分钟;宁滁城际S4线开通后,滁州居民到江北上班的“跨城通勤”将常态化。
就业机会的爆发式增长则构成人口流入的核心动力,我们身边的朋友家人,已经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江北上班,在江北生活。
江北新区每年投入数十亿用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保“人口到哪里,配套就跟到哪里”。
画龙点睛:
江北新区的“全面激活时刻”
2025年已经过去四分之三,江北新区的发展和变化正在潜移默化。
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展望,南京北站的建设进度远超预期,还有不到两年时间,这座超级枢纽将迎来全面兑现期。
书签万人次的年客流将激活14.4平方公里枢纽经济区,数百万人口的集聚将撑起“现代化新主城”的骨架。
南京都市圈很大,足以让各个城市兄弟策马奔腾、各领风骚。
随着北站的启用,江北新区将从“南京副城”跃升为长三角北翼的交通枢纽与产业极核,其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主导产业将借助高铁网络辐射苏皖腹地,合肥的新型显示、芜湖的新能源电池等产业也将通过这里接入长三角创新走廊。
这种“双向赋能”正是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要义。
简单而言,南京北站不是简单的交通工程,而是江北新区激活发展动能的“总开关”。这个超级工程不仅改写一座城市的交通版图,更将重塑一个区域的经济命运。
(全球市值研究机构深水财经社独家发布,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亚世光电:公司产品含柔性显示屏
下一篇:变压器监测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