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乌克兰的战场上空弥漫着一层看不见的电磁的迷雾,让人不由得感叹高科技的无情之下,战争的惨烈也在不断的升级着。伴随一枚“海马斯”火箭炮的悄无声息的发射,携带着3马赫的速度的GMLRS火箭弹便如同“天箭”般的直扑向了俄军的那一座座的核电站的防护设施。但就在弹头即将进入目标的空域之时,俄军的“克拉苏哈-4”那一套高大上的大功率的电子战系统却突然全开了,瞬间就将了GPS的信号给淹没了在了噪声中——但这一次,却也没能将我们的火箭弹的准确的轨迹给偏离了。
仅凭借最后的惯性制导,弹头的姿态都在最后的那一秒都做了微调,终于精准地击穿了那座价值5亿美元的外围的核电站的防空雷达站。
其“海马斯”炮弹的制导系统就如同一道道的迷雾一样,对美军的预警机和无人机的反制都能起到致命的作用。同时,其导弹的精度也让美军的防空系统都望尘莫及。可“海马斯”炮弹的制导系统的真正的“玄机”就不那么明了了,据称其制导系统采用了“全息”技术,这一技术的出现让美军的防空系统都如坠无底的深渊般的茫然。
通过对其核心的HG1700模块的BAE公司的那一款具高地面反抗噪声抗干扰能力可达70-90分贝的NavStrike™ GPS接收机的内置的反欺骗的SAASM等先进的技术的装配使其具有了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但要通过对地面信号的压制干扰将敌方的无线电对空导弹的指挥系统瘫痪下来,其所需的干扰的功率就远远高于对地面信号的干扰而言,其所需的功率都已经达到数百千瓦的级别,而“克拉苏哈-4”所能辐射的实际的功率可能也就不足100千瓦了。
但更为关键的还是火箭弹在GPS失锁后立即可将其切换至霍尼韦尔的惯性导航单元上继续精确的对靶点的跟踪.,但即便是在最后的15公里的干扰下,其纯的惯性制导的误差也都可控制在3.75米以内,才能解释了为何俄军的S-400系统多次都拦截失败。
俄军很快发现,传统电子战手段难以奏效。乌军战术小组甚至利用“克拉苏哈”开机时暴露的射频信号,反向定位其阵地坐标,再调用无人机群实施“自杀式袭击”。一套部署在顿涅茨克附近的“波列-21”系统就在公寓楼顶的天线阵列被炸毁后彻底瘫痪。这种“电磁诱杀”战术使得俄军电子战部队不敢轻易长时间开机,反而为“海马斯”创造了突击窗口。
“海马斯”炮弹的不断落地之际,美军也趁机对其所部的高射炮团的装备进行了大幅的升级,对“海马斯”高射炮的“硬件”和“软件”都进行了大幅的升级,加装了DIGAR一套高级的抗干扰的套件,使其能更好地在敌我双方都有大量的导弹对其发射的复杂的战场环境下正常发挥其作战的作用。
基于精心的融合,新一代的系统不仅可将AI的动态跳频技术(每秒可切换1000次以上的频率)充分的发挥其极大的抗干扰能力,且可兼容GPS/北斗/伽利略等三大导航系统的定位,且可实现30秒自主的导航能力。如预留的北斗接口的存在所示,未来我们很可能将通过将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信号引入到车辆中,从而对GPS的封锁形成最基本的对抗能力。
在对“海马斯”的全面接管背景下,乌军将其与既有的“星链”终端、土耳其的TB-2无人机等组成了一套去中心化的侦察-打击链条.。由此可见,乌军此次的重大突破,就在于将对俄军S-300V阵地的雷达开机信号的精确捕捉转化为了对其发射车的饱和打击,从而直接将4辆S-300V的发射车给“打下了”!
如今的现代武器正以其高超的系统性地依赖性将这一脆弱的弱点一一暴露了出来。尽管俄军的“摩尔曼斯克-BN”系统可对5000公里的通信都能实现压制,但“海马斯”却通过了战术的数据链与无人机的相互交换信息就完全地规避了传统的电磁频谱的对抗。
可见解放军在台海的系列军事演练不仅仅是对台的“威慑”,更是在“演练”了以“全域”高强度的侦察、全方位的反辐射打击、全天候的量子通信等为核心的“综合”体系的威力,在具备了全域的侦察、反辐射打击和量子通信的体系下,“海马斯”类的那些“神器”装备的生存空间就极为有限了。
对电磁战的越来越深的挖掘同时,战场的电磁博弈也已由传统的“人对人”、“人对机”等“人本质”的博弈逐步转向了“机对机”的“算法时代”。
据一名前线乌军的操作员透露,其所控制的该型无人机的终端均预装了多套高效的抗干扰的算法,可根据实时的频谱分析对无人机的传输信号进行自动的跳频模式的选择,从而有效的提高了无人机的抗干扰能力。
这种软件定义的电子防护,使得“海马斯”在俄乌战场后期依然保持高达70%的命中率,当俄军试图用“磁场-21”系统阻塞民用导航信号时,乌军反而借助“星链”低轨星座的中继能力,将制导指令加密传输至火箭弹。
硝烟散尽后,克里姆林宫会议桌上的报告写道:“未来战场的胜负,往往取决于干扰信号失效的那0.01秒。”而此刻,第聂伯河沿岸的电磁迷雾中,新一轮频谱攻防已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