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5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科技日宣布,第二代VLA智驾系统与图灵AI芯片已获大众汽车定点,成为首发战略合作伙伴。同日,第八届进博会上,大众集团披露旗下CARIAD与地平线合资公司酷睿程(CARIZON)将自主研发系统级计算方案。两则消息看似并行,实则共同勾勒出大众“在中国,为中国”的技术本土化全景图,而小鹏智驾与芯片的上车,恰是这一战略布局中顺理成章的关键一环。

这场技术联姻的起点,是大众突破智驾本土化瓶颈的迫切需求与小鹏技术积累的精准匹配。2023年7月,大众向小鹏增资7亿美元成为第三大股东,绝非单纯的财务投资,而是瞄准了小鹏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栈能力。彼时大众正面临智驾技术本土化的瓶颈:全球统一的电子电气架构难以适配中国复杂路况与用户习惯,而本土研发团队缺乏成熟的技术模板。小鹏恰好提供了破局关键,其EEA架构已在量产车型中经过市场验证,能实现智驾与智舱的深度协同,这正是大众亟需的技术底座。正如大众中国董事长贝瑞德所言,他们正从生产本地化迈向“核心技术研发本地化”,小鹏的技术储备成为其战略落地的最佳支撑。
合作的深化,在代码共享与联合研发中完成了信任积淀。2024年2月,双方官宣联合开发电子电气架构,小鹏毫无保留地开放了EEA架构的软件代码,直接将大众CEA架构的开发周期缩短近一半。为实现技术落地,大众CARIAD中国派出200名员工分批进驻广州小鹏总部,在专属办公区域“一对一贴身学习”,小鹏工程师不仅手把手指导代码编写,更通过严格考试检验学习成果。这种“开放教学”模式让大众团队快速掌握了智能驾驶核心逻辑,甚至能对小鹏代码提出优化建议,而小鹏则在合作中完成了技术实力的“公开答辩”。当2025年2月大众CEA架构测试车完成冬测,贝瑞德激动地“站上桌子”致谢团队时,这份成果早已刻上了小鹏技术的印记。
架构合作的成功,为智驾系统与芯片的落地铺平了道路。随着联合开发的CEA架构从纯电车型扩展至燃油、混动车型,大众对小鹏技术的认可度持续升级。小鹏第二代VLA智驾系统搭载的第二代感知模型,能精准识别中国特色路况中的外卖车穿行、非机动车逆行等场景,与大众亟需的本土化智驾体验高度契合。而图灵AI芯片的性能更是成为“加分项”,在小鹏G7 Ultra车型中,三颗图灵芯片实现2250TOPS算力,是英伟达Orin-X的三倍,且能协同智舱芯片实现“车脑一体化”。这种“软件适配+硬件强悍”的组合,完美匹配了大众对“智能高效”计算方案的要求,也解决了其此前依赖外部芯片的供应链痛点。
大众内部的研发变革,更让小鹏技术的落地具备了组织保障。为推进本土化研发,大众成立VCTC中国研发决策中心,统筹一汽-大众、上汽大众及大众安徽的研发资源,负责人吴博锐甚至以“每日晨会快速决策”的模式打破流程壁垒,确保合作中的问题24小时内响应。这种“中国速度”与小鹏的技术迭代节奏形成共振:当大众需要提升智驾系统响应速度时,小鹏通过算法优化实现毫秒级路况判断;当大众关注芯片能耗时,小鹏图灵芯片通过算力动态分配降低功耗。正如大众德国外派工程师所言,“和原来的大众相比,这样的研发效率已经是飞跃”,而这背后离不开小鹏技术的成熟度支撑。
从资本合作到技术上车,小鹏与大众的两年共创,本质是中国智能驾驶技术从“被选择”到“被依赖”的进阶。大众在财报中坦言,2025-2026年是技术转型的关键期,而小鹏的智驾与芯片恰是其破局的关键;对小鹏而言,大众的定点不仅是技术变现的开始,更是规模化验证的绝佳契机。当2026年搭载小鹏技术的大众车型正式量产,这场“顺理成章”的合作将证明:中国智能驾驶企业已从技术追随者,成长为全球汽车巨头转型的核心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