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高级代表团登机来华前,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突然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则声明:荷兰已停止对安世半导体的干预。
虽然只有简短一句话,但用美媒彭博社的说法就是,荷兰此举等于宣布把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交还中方所有者闻泰科技。

不久前,荷兰政府还打着所谓“国家安全”的旗号,强行接管这家中资控股的半导体企业,一副“我说了算”的强硬姿态。如今迅速服软,转弯之快,耐人寻味。
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会是,荷兰这是怕了,被现实打脸后,不得不认错改错。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安世半导体不是一家无关紧要的小公司,而是全球汽车功率半导体的重要供应商,上游连着中国的生产体系,下游连着欧美日一整条汽车产业链。荷兰政府伸手去抢,动的不是一家企业,而是全球供应链的稳定神经。
所以在荷兰政府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在荷总部集团后,后果很快就来了。路透社披露,由于安世的芯片供应紧张,日本日产汽车的九州工厂已经连续两轮减产。另外欧盟汽车企业也大都面临芯片供应紧张的问题,甚至不少工厂被迫减产。
本来全球芯片供应链就很紧张,荷兰这一脚踩下去,直接让全球汽车行业雪上加霜。

与此同时,中国这边并不是坐以待毙,而是很清晰地释放出信号。商务部早就明确表示,安世问题发生以来,中方本着对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稳定负责的态度,多轮与荷方磋商,并同意荷兰经济部派员来华磋商。
话说到这里,点得很明白:希望荷方“展现真诚合作意愿,尽快提出实质性、建设性方案,并采取实际行动,从源头上恢复全球半导体产供链的安全与稳定”。
这段表态有2个关键点。第一,中方把安世问题直接上升到了“全球产供链安全”的高度,而不是简单的双边纠纷,等于在告诉各路利益相关者,你们都被荷兰的无理行为绑架了。
第二,中方没有乱出牌,而是通过出口管制制度,区分对待,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特别是像欧摩威这样的德国供应商,发放出口豁免,优先保障他们的芯片供应。欧摩威自己也承认,在拿到中方的出口豁免后,来自中国的安世芯片出口已经恢复,其客户包括大众、斯泰兰蒂斯、宝马等欧洲车企巨头。

这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局面,谁破坏规则,谁承担后果;谁尊重规则,谁得到保障。荷兰试图用“国家安全”的名义控制中资企业,却被现实狠狠教育了一遍,你一刀砍在产业链上,回刀首先落在自己和盟友身上。
欧洲汽车业、日企、美企的压力一层层传导,最终压在荷兰政府头上。
到了这一步,荷兰经济大臣为什么突然在代表团登机前宣布“暂停干预”?原因其实并不难理解。一方面,荷兰自己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安世半导体本身就是在欧洲合法完成并购的企业,闻泰科技的收购经历了欧盟和多国监管批准,荷兰事后翻脸,本来就在破坏“投资安全感”。一旦中方进一步采取反制措施,比如加强对涉及荷兰的关键材料、关键装备出口审核,最受伤的很可能就是荷兰拿手的半导体设备产业,尤其是对中国市场高度依赖的企业。

另一方面,更大的背景是欧洲内部也在反思。在美国的高压之下,荷兰已经在光刻机等领域跟进对华限制,ASML多款高端设备对华出口受限。现在再搞一个“接管安世”,等于在对华半导体领域多头出击,看上去很“听美国话”,但从欧洲整体利益来说,却是在亲手给自己挖坑。
毕竟中国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是半导体设备的主要买家,也是重要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你一边想卖设备给中国,一边又抢中国在欧洲的资产,这种自相矛盾的操作,迟早出问题。
所以从表面上看,是中国对荷兰“提出批评、敦促纠错”;从深层看,则是现实利益把荷兰从“安全幻觉”中拽回到了算账的桌子上。断芯一天,全世界车企都在叫苦;形势再恶化,欧洲的新能源转型都要受拖累。荷兰捂着“国家安全”的大帽子,最后发现这顶帽子最先压垮的是自己的经济和信誉。

另外有意思的是,卡雷曼斯在宣布暂停干预的时候说了一句话:“鉴于近期的事态发展,我认为现在是采取建设性步骤的正确时机。”这句话乍一听很官腔,但细品其实透露了两层意思:一是荷兰承认之前的做法“不够建设性”,甚至可以说是破坏性的;二是表态要回来和中方谈一谈,“寻求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方案”。
从“强抢中资企业”到“接受批评交还控制权”,荷兰在安世这件事上兜了一个大圈子。这个圈子绕完,付出的代价不小:产业链被打乱,企业对政策信任打折,国际形象受损,还被无情暴露出在大国博弈中的被动与摇摆。
但对中国来说,这反而是一堂生动的反向教材,告诉我们只要守住底线、掌握主动,就不怕任何一方借所谓“国家安全”来乱伸手。
未来类似的博弈还会很多。但安世半导体事件已经给世界上了一课:在全球供应链时代,谁任性破坏,谁最终就要低头认错;谁真正维护稳定,谁就拥有更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