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中国批准,台积电芯片卖不了美国?”
《纽约时报》的解读一出来,全球半导体圈炸了锅。中国新一轮稀土管制划下红线:只要产品含中国稀土超 0.1%,出口就得申报。偏偏台积电的芯片制造,离不开稀土做的永磁电机、光刻胶 —— 这一下,美国的 “芯片自主” 计划,直接被卡了关键喉咙。
先搞懂这 0.1% 的杀伤力有多强。芯片产业链里,稀土是 “隐形刚需”:台积电的晶圆切割机,靠稀土永磁电机保证精度;ASML 的光刻机,要用含镝的镜头组件;就连封装环节的散热材料,也得加钕增强性能。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全球 92% 的芯片制造,依赖中国供应的重稀土,而这些稀土在成品中的占比,大多在 0.3%-0.8% 之间,正好踩中管制红线。
台积电的处境最尴尬。它是美国芯片进口的 “主力军”,去年给苹果、高通供应了 70% 的高端芯片。可台积电台湾工厂的稀土,85% 来自中国江西、内蒙古 —— 从稀土精矿到永磁体,全靠中国产业链。现在新规落地,台积电想把芯片卖给美国,得先向中国提交申报材料,说明用途、买家、稀土来源,少一样都批不了。
美国的反应堪称 “光速焦虑”。商务部连夜召集英特尔、高通开紧急会议,白宫官员私下吐槽:“这是把稀土当‘芯片护照’了。” 要知道,美国去年进口的芯片中,38% 来自台积电,而这些芯片里的稀土,几乎全是 “中国产”。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急得发声明:“管制可能导致美国芯片库存告急,电子设备涨价。”
更要命的是 “替代方案难寻”。美国自己的稀土产量仅占全球 12%,且多是轻稀土,重稀土几乎没有;澳大利亚的稀土矿要 2027 年才投产,还得靠中国的分离技术加工。美国能源部去年砸了 30 亿美元建稀土工厂,结果到现在连一条分离生产线都没搞定。正如专家所言:“就算找到稀土矿,没有中国的技术,也炼不出 能用在芯片上的高纯度稀土。”
中国的管制可不是 “临时起意”。新规里明确了申报流程:企业得提前 30 天提交材料,说明稀土的开采、加工、使用全链条,还要承诺不用于军事领域。而且审批结果会 “动态调整”,要是发现稀土被转用于芯片武器化,直接暂停出口资格。这招比单纯禁运更狠 —— 既卡住供应,又掌握了产业链的 “透明权”。
网友的调侃戳中了真相:“以前美国用芯片卡我们,现在我们用稀土卡回去。”2022 年美国搞《芯片法案》,限制向中国出口高端芯片;现在中国用稀土反制,精准打在它的 “供应链七寸”。更妙的是,这 0.1% 的阈值,既不违反国际规则,又能精准覆盖关键产业,连 WTO 都挑不出毛病。
台积电的应对透着无奈。一方面,它不敢得罪美国,毕竟亚利桑那工厂拿了美国 520 亿美元补贴;另一方面,又不能断了中国稀土供应,否则台湾工厂就得停产。最近台积电悄悄调整策略:把部分芯片封装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想借 “大陆产线” 规避申报 —— 可中国海关早就想到这招,明确 “只要稀土来自中国,不管在哪封装都要批”。
这场博弈的本质,是 “产业链话语权反转”。以前中国缺芯片,美国卡我们;现在美国缺稀土,我们定规矩。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球稀土需求中,半导体占比达 28%,比 5 年前涨了 15 倍 —— 这意味着,中国的管制不仅影响芯片,还能波及新能源汽车、军工等领域。
有人说中国在 “学美国长臂管辖”,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美国的长臂管辖是 “无理由打压”,而中国的稀土管制是 “基于资源主权”,且提前 3 个月公示,给企业留足调整时间。就像中国商务部发言人说的:“我们管制的是稀土,不是技术,更不是合作 —— 只要合规,该供的还会供。”
现在最慌的是美国的电子企业。苹果已经开始测试不含稀土的芯片,但性能下降 12%,iPhone 续航直接少 2 小时;特斯拉的自动驾驶芯片,因为稀土供应紧张,交货期从 4 周延长到 8 周。美国消费者开始担心:“以后买手机、汽车,会不会要等稀土审批?”
反观中国,早就做好了 “后手”。江西赣州建了全球最大的稀土永磁体生产基地,能满足全球 60% 的芯片设备需求;中科院还研发出 “稀土回收技术”,从废旧芯片里提取稀土,进一步降低对外依赖。这些布局,让中国在管制中更有底气。
这场稀土与芯片的博弈,才刚刚开始。中国划下 0.1% 的红线,不是要 “断供”,而是要夺回产业链的话语权;美国慌的不是缺芯片,而是失去对供应链的控制。台积电夹在中间,要么遵守中国的规则,要么放弃美国市场 —— 怎么选,都是两难。
说到底,0.1% 的稀土门槛,戳破了美国 “芯片自主” 的泡沫。没有中国的稀土,再先进的芯片工厂也开不了工;没有合规的申报,再牛的芯片也卖不出去。这场博弈证明:产业链的话语权,从来不是靠喊口号,而是靠掌握核心资源。美国要是还想靠卡脖子施压,恐怕得先解决自己的 “稀土焦虑” 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