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由山东华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在电力系统中,局部放电是电气设备绝缘劣化的早期预警信号。作为电网状态感知的核心部件,局放监测传感器正以“非侵入式、高灵敏度”的特性,成为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听觉神经”,为设备运维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局放监测传感器的技术核心在于捕捉设备内部微小的放电信号。当电力设备如变压器、开关柜发生局部放电时,会产生高频电流脉冲、超声波或电磁波信号。传感器通过内置的高灵敏度元件,如电容耦合探头、压电陶瓷或光纤传感器,将这些微弱信号转换为可测量的电信号。结合数字滤波与特征提取算法,可实现对放电幅值、频率、波形等参数的量化分析,从而判断设备绝缘状态。
传感器类型多样,各具技术特点。电容型传感器通过测量设备外壳与地之间的电容变化感知放电信号,适用于高压设备表面电位监测;压电型传感器利用压电效应将机械振动转换为电信号,对超声波信号响应灵敏,适用于变压器、电缆等设备的内部放电检测;。这些传感器通过分布式部署,可构建设备状态的全景感知网络。
在应用价值层面,局放监测传感器展现出优势。其一,早期故障预警能力突出。通过持续监测放电信号的变化趋势,可提前发现绝缘老化、界面缺陷等初期异常,为预防性维护提供数据依据。其二,监测范围广且监测精准。结合多传感器阵列与智能算法,提升故障排查效率。其三,实施成本可控。相比传统离线检测模式,在线监测系统可减少人工巡检频次,降低运维成本,同时避免非计划停机带来的经济损失。
实施传感器部署需遵循系统化流程。首先,需根据设备类型与监测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型号与安装位置,确保信号采集的代表性与可靠性。其次,通过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滤波、降噪与特征提取,构建基于频域、时域的复合特征库。最后,结合预设阈值或智能诊断模型对特征数据进行判别分析,生成设备状态评估报告。值得注意的是,传感器系统的部署需考虑环境电磁干扰的影响,通过优化布局与算法模型提升信噪比。
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局放监测传感器将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通过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故障诊断模型,可实现从单一参数分析到多维度关联分析的跨越,进一步提升故障识别的精准度与效率。同时,结合5G通信技术构建的智能监测网络,将推动设备运维模式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电网局放监测传感器作为设备状态感知的核心部件,正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为智能电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的拓展,这一技术将在保障电网安全、提升运维效率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