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程琦11月23日报道:光电产业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撑,正以强劲动能赋能千行百业。上海近期印发的产业创新政策明确将硅基光电子列为重点领域,而普陀区凭借高校科研、龙头企业集聚的先天优势,已成为上海光电产业发展的重要阵地。
今天,以“聚‘光’协同 、创‘芯’未来”为主题的沿沪宁光电产业研讨对接会在普陀区召开,60余位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及全国范围内的院士学者、业界领袖齐聚一堂,以“智研普陀、智造沿沪宁”为核心,打破地域壁垒,深化产业链协同,为长三角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顶尖智慧领航,洞见产业发展新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普陀区委副书记赵勇、副区长周如意等出席会议。作为扎根普陀的红外物理领域顶尖专家,褚君浩院士分享了光电技术前沿趋势与创新路径,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玉兔号”“祝融号”及风云卫星等国之重器,他还为普陀及沿沪宁地区光电产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
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陈树君聚焦具身智能与光电传感技术,阐释其对提升制造效率的核心价值。两位专家从学术、技术、产业三维度,为沿沪宁光电产业发展勾勒清晰蓝图。跨区协同破圈,构建分工共赢新格局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作为长三角经济大动脉,2024年沿线9市GDP总量突破15.9万亿元,占全国11.8%,创新资源高度集聚。作为创新带始发站,普陀区主动发力,挖掘出“研发在普陀、生产在沿沪宁”的典型模式——上海航天科工与江苏奥雷光电深度合作,上海热芯视觉研发基地扎根普陀、生产基地布局泰州,为跨区域协同提供了鲜活样本。
会议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沿沪宁城市及普陀的嘉宾围绕“破圈·协同·创‘芯’局”主题,从高校科研、企业实践、产业服务等视角,探讨各地比较优势与错位发展路径,为产业链协同落地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产学研精准对接,激活创新转化内生力
对接会压轴环节聚焦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双向奔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化工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现场推介光纤光栅应用、原子层材料调控、光电特种材料等具备高产业化价值的前沿成果;江苏奥雷光电有限公司、上海昇视唯盛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则发布技术瓶颈攻关需求,寻求跨区域智力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派出专业团队现场提供对接服务,高效匹配供需资源。
会上,上海普陀光电技术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将整合沿沪宁创新资源,打通“技术孵化-中试转化-场景应用”全链条,加速技术产业化落地。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光电子市场规模达475.6亿美元,2029年预计增至628.7亿美元,精准对接背后蕴含巨大经济价值与战略意义。
政策精准护航,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普陀区科委现场发布《加强沿沪宁协同创新、支持创新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跨区域合作“攻关难、成本高、转化慢”等痛点,推出七条硬核政策:支持协同攻关单个项目最高资助50万元,入驻核心载体企业经认定前三年房租最高补贴30%;扩大对早期项目和青年人才支持,经认定单个硬科技项目最高资助30万元;将链主企业搭台开展产业链对接活动的扶持金额提至30万元,以政策红利激发协同活力。
桃浦镇同步推介营商环境,其聚焦的“3+X”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未来材料、未来智能等方向与光电产业高度契合,为产业落地提供优质承载空间。会后,与会嘉宾还实地调研了普陀沿沪宁协同创新中心及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