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保障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半导体企业闻泰科技控股的安世半导体实施资产冻结令,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震动。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发布的这项命令,不仅冻结了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和知识产权,更禁止其进行任何人员调整,冻结期长达一年。这一史无前例的行政措施,被业内人士视为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明抢豪夺"。
总部设在荷兰的安世,作为飞利浦半导体标准产品事业部的传承者,拥有60年的技术积淀。在被中资收购后,这家企业不仅保持了技术领先优势,更在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市场稳居第二,小信号二极管出货量全球第一,逻辑IC全球第二,ESD保护器件全球第一,小信号MOSFET全球排名第一。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宝马、大众等知名汽车品牌。2019年,闻泰科技以250亿元完成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这一交易曾被视为中国企业进军全球高端芯片产业链的重要里程碑。
荷兰此次行动并非孤立事件。2023年,荷兰政府就曾阻挠安世半导体收购英国纽波特晶圆厂(NWF),最终迫使中资剥离该资产。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而就在荷兰发布冻结令前夕,美国出台了"穿透性制裁规则",要求对实体清单企业持股超50%的子公司实施同等管制。这一系列事件的时间节点高度吻合,充分暴露出美荷联手打压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荷兰与中国本无根本利益冲突。两国在光刻机与稀土贸易上长期保持互利合作。然而自特朗普政府挑起对华贸易战后,荷兰ASML公司被迫逐步收紧对华光刻机出口政策:2020年停止EUV光刻机出口,2023年又将限制范围扩大到部分DUV机型。如今荷兰政府更是直接动用行政力量,试图夺取中国企业的核心资产。
面对这一局面,中国政府迅速作出回应。商务部连续发布六份公告,宣布对稀土物项、技术、设备及原辅料实施出口管制。新规要求,任何使用中国稀土材料(即使仅含0.1%)的半导体企业,都必须向中国政府申请许可证并接受逐案审批。这一精准反制措施直指半导体产业链的咽喉,因为全球90%以上的稀土分离能力集中在中国。在荷兰看来,他们可以凭借技术垄断地位对华实施科技封锁,而中国不会强烈反击。但他们似乎忘记了,技术可以被突破,资源却难以复制。
值得注意的是,在荷兰政府的冻结令发布后,安世半导体公司三位外籍高管——首席法务官、财务官和运营官突然"反水",联名向荷兰法院提起诉讼。令人震惊的是,荷兰法院未经庭审就直接作出判决:剥夺闻泰科技董事长张学政的董事职权,任命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外籍独立董事,并将闻泰持有的99%股权交由第三方托管,仅保留1股象征性股权。这一系列操作连闻泰的荷兰律师都直言不讳地批评本国政府是"跟在美国后面的温顺小绵羊"。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处于深度调整期。一方面,中国在芯片自主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华为已实现芯片自主,上海成功研制出浸润式DUV光刻机;另一方面,美国主导的科技封锁正在遭遇反噬。中国对稀土出口的管制措施,将使依赖中国稀土的荷兰光刻机面临出口困境。有分析指出,这可能只是中方反制的开始,若荷兰继续充当美国遏华战略的马前卒,必将承受更严重的后果。
这一事件,也给我们的半导体产业敲响了警钟。首先,必须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减少对国外技术和设备的依赖;再者,要建立健全海外投资风险预警机制,提升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能力;最后,要善用中国市场优势和产业链影响力,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发展主动权,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中赢得未来。
实际上,从飞利浦剥离出来的安世,能在中资手里焕发新生,本身就是协作共赢的典范。现在荷兰明抢豪夺则开创了危险的先例。将商业问题政治化,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干预市场行为,无疑将破坏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生态平衡。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别看现在闹得欢,小心将来拉清单。"荷兰政府若执迷不悟,甚至在追随美国遏华战略的邪路上跑到黑,不仅会损害本国的国际声誉,更将动摇外国投资者对荷兰商业环境的信心,其必将为自己的短视行为付出沉重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