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材料是支撑智能手机、5G网络、新能源汽车等科技产品的核心基础。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领域,电子信息材料专业随着产业发展迎来广阔机遇。对于面临专业选择的高中生,了解这一兼具技术实力与发展前景的专业,能为未来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电子信息材料专业是融合新材料与电子信息的新工科专业,核心聚焦电子设备核心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研究方向涵盖半导体制造、电子封装、功能材料及器件三大领域,旨在培养学生研发更优电子材料、验证材料可用性的能力,满足国家集成电路、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人才需求。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电子信息领域顶尖高校,其电子信息材料专业底蕴深厚,是全国最早开设的电子材料相关本科专业之一,形成“器件-材料-工艺”一体化培养特色。学科支撑强劲,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依托国家级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核心聚焦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等前沿方向。
培养上设有师昌绪电子材料菁英班,实行“一对一导师制”,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能参与科研训练。合作企业均为行业领军者,包括烽火通信、比亚迪、深南电路等,不仅共建联合实验室,还为学生提供从理论学习到产业实践的完整对接平台,助力就业与科研发展。
合肥工业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的电子信息材料专业立足学校工科优势,以新能源材料与电子封装为核心特色,深度对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产业资源。专业紧密结合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等区域支柱产业需求,在锂离子电池材料、电子封装材料与工艺方向优势显著。
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支撑,依托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科研实践机会。人才培养推行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与京东方、国轩高科等知名企业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企业实际项目,毕业后能快速适应行业岗位需求。
广西科技大学
广西科技大学的电子信息材料专业立足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以应用型、实践性为培养定位,重点面向电子制造、新能源材料等地方支柱产业,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人才。专业课程设置兼顾基础与应用,除材料制备、性能测试等核心课程外,还设有电子工艺实习、材料工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动手能力。
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专业与广西及周边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将企业实际需求融入教学过程。专业师资团队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科研方向聚焦低成本电子材料、新型传感器材料等应用型领域,注重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毕业生在区域电子制造、材料加工等行业认可度较高。
电子信息材料行业正处于国家战略驱动的爆发式增长阶段,未来十年将持续处于黄金发展期。从人才需求来看,据工信部数据统计,到2025年我国电子信息材料专业人才需求将达到50万人,目前全国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3万人,人才缺口巨大。这一缺口源于国家对集成电路、新能源、5G通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力扶持,这些产业的核心技术突破离不开电子信息材料创新,直接催生了对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从技术发展来看,随着芯片制程升级、新能源电池性能提升、柔性电子等新技术涌现,电子信息材料正朝着高性能、小型化、绿色化方向发展,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加快,对具备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需求将持续扩大。
电子信息材料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度契合,就业领域广泛且薪资待遇优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类:
半导体/集成电路领域:毕业生可进入中芯国际、华为海思等企业,从事芯片制造材料研发、晶圆加工工艺优化、半导体性能测试等工作,是行业需求最集中的方向。
电子封装与制造领域:在京东方、富士康、立讯精密等企业,负责电子元件封装材料研发、封装工艺设计、电子设备质量检测等岗位。
新能源材料领域:入职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新能源企业,参与锂离子电池、光伏材料、燃料电池等核心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科研与教育领域:进入高校、中科院等科研院所,从事电子信息材料前沿技术研究,或在中学、职业院校担任相关学科教师。
其他领域:在电子材料检测机构、政府相关产业管理部门,从事材料检测、产业政策研究等工作。
1. 关注学科基础
该专业属于工科,对物理、化学、数学学科基础要求较高。高中阶段需扎实掌握这三门学科的核心知识,尤其是物理中的电磁学、化学中的材料结构相关内容,为大学学习奠定基础。

2. 结合兴趣与规划
专业研究偏向技术研发与应用,适合对材料创新、电子设备核心技术感兴趣,愿意从事技术研发、工艺优化等工作的学生。若对芯片、新能源电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充满好奇,该专业会非常契合兴趣。
3. 提前了解行业动态
可通过阅读科技新闻、关注行业报告等方式,了解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的最新发展,加深对专业的认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