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已于 2025年10月7日揭晓,获奖者是John Clarke、Michel H. Devoret、John M. Martinis,因其在宏观量子隧穿(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与电子电路中能量量子化(energy quantisation in an electric circuit)方面的开创性实验而获奖。

获奖理由与科学意义
一文带你读懂:
一、这次诺贝尔奖讲的是什么?
二、这项研究为什么重要?
三、量子电路如何影响药物研发?
一、这次诺贝尔奖讲的是什么?
1️⃣ 什么是“宏观量子隧穿”(Macroscopic Quantum Tunneling)?
在量子世界里,电子、原子这些微观粒子可以“穿越”本来不该通过的能量障碍,就像一颗小球能凭空穿过墙——这叫量子隧穿。而宏观量子隧穿的惊人之处在于,科学家让“整个电路中的电流”也表现出这种量子特性——也就是说,一种肉眼能看到的“宏观系统”,表现出了“量子行为”。他们用超导电路(superconducting circuits)中的Josephson 结实验证明了这一点。这在 1980 年代以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量子现象被认为只存在于原子级别。
2️⃣ 什么是“电路中的能量量子化”?
如果把一个电路(由电感、电容、Josephson 结)设计得足够精细(超导材料)、足够冷(接近绝对零度),它里面的电流和电荷的运动也会表现出“量子化”特征。即电路的能量状态就像原子的能级一样是离散的。也就是说:
这等于创造了“人造原子”——我们可以控制这些电路的能量状态,就像控制一个量子比特(qubit)一样。
二、这项研究为什么重要?
1️⃣超导量子计算的诞生:从实验到芯片
这三位获奖者奠定了整个量子计算机(quantum computer)硬件的物理基础。他们的实验让人类第一次能控制和操纵宏观量子的状态。后来所有的超导量子计算机(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omputers),包括 Google、IBM、Rigetti 的量子芯片,都是建立在他们的成果之上。
例如Google 的 Sycamore 量子芯片(由Martinis团队主导设计),在2019年首次实现了所谓的“量子优越性(quantum supremacy)”,也就是在某类计算任务上,量子计算机的速度首次超越了世界上最强的传统超级计算机。这一里程碑标志着量子计算正式从实验室走向实用阶段。
2️⃣量子电路如何改变计算的边界?
普通计算机用比特(0 和1)处理信息,量子计算机用量子比特(qubit)工作。每个量子比特不仅可以是 0 或 1,还能同时处在两者的叠加态。这意味着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并行处理海量可能性。当这些量子比特通过超导电路实现,就能进行前所未有的量子模拟、分子建模和能量计算。—— 这正是量子计算开始重新定义科学计算边界,并为未来的药物设计与材料创新打开新大门的关键。
三、量子电路如何重塑未来药物研发流程
1️⃣ 药物研发的核心难题:分子世界太复杂
这就导致:药物分子结合、反应路径、构象能量面,都必须用近似算法(DFT、分子动力学等),很难得到“真正精确”的答案。
2️⃣ 量子计算能解决什么?
超导量子比特可以直接模拟电子的量子态,即直接求解薛定谔方程(Schrödinger equation)也就是最根本的电子运动规律。
这意味着:
于是,**Quantum Drug Discovery(量子药物设计)**应运而生。
3️⃣量子计算在药物研发的九大潜在应用
阶段
当前瓶颈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
靶点发现
活性中心电子结构复杂
精确计算金属配位、电荷转移、氢键强度
虚拟筛选
打分函数误差大
量子增强评分函数、真实结合能
亲和力预测
ΔG 计算昂贵且不准
用量子能量校准自由能差
先导优化
SAR 关系模糊
高精能量面帮助识别最优构象
反应机理研究
DFT 无法描述过渡态
量子算法可计算反应路径与能垒
理化性质
pKa / 溶剂化误差大
量子电路求更准的电离能与溶剂效应
毒性预测
激发态和自由基难模拟
量子求激发态能量谱,识别光毒风险
分子生成
机器学习缺乏物理一致性
量子生成模型具备物理约束
合成规划
路径优化是组合难题
量子退火/QAOA 提升全局搜索效率
靶点发现(Target Discovery)
当前瓶颈:蛋白质活性中心常涉及金属离子、极化效应、电荷转移与多体电子相关。传统 DFT 在强关联体系(如金属配位中心)上误差大,导致药物结合位点的电子结构难以精确刻画。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利用变分量子特征求解器(VQE)或量子嵌入方法(Quantum Embedding)精确计算金属配位、氢键能与电荷分布,直接求解活性口袋中关键残基簇的电子态。
落地方向:短期在小簇模型(5–20 个原子)上高精标注,用于校准经典力场或 QM/MM 模型;中期实现局部嵌入(DMET / DFT-in-VQE)以提升蛋白活性中心模拟的物理真实性。
虚拟筛选(Virtual Screening)
当前瓶颈:经典打分函数过度依赖经验参数,难以准确评估配体与蛋白之间的真实结合能,尤其在强极化和电荷重排体系中误差显著。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量子增强评分函数:用小规模量子计算校准结合能、静电势与轨道重叠信息,将结果反馈给经典虚筛模型(hybrid QSAR / QML)。
落地方向:目前可行做法是“量子辅助重排(re-ranking)”——在经典筛选后,对前1%–5%的候选用量子算法精校 ΔE,从而提高真阳率。代表算法有VQE-UCCSD, quantum kernel regression (QKR)。
亲和力预测(Binding Affinity Prediction)
当前瓶颈:ΔG 计算需耗费大量时间,且力场误差积累导致结合能预测偏差可达数 kcal/mol。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通过量子能量计算(Quantum Energy Calculation)获得高精度相对自由能,用于校准 FEP 或 ABFE 模型。量子方法能更准确地捕捉极化、氢键与分子间电荷转移。
落地方向:量子方法暂难覆盖完整体系,但可以对配体–残基簇模型计算参考能量,再将差值用于训练 ΔG 修正项。
先导优化(Lead Optimization)
当前瓶颈:SAR(结构–活性关系)模型通常依赖统计规律,缺乏真实的物理能量面支撑。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量子算法可以提供更高精度的构象能量面(PES),帮助识别取代基或互变异构体间的最优能量状态。
落地方向:在小分子衍生物系列中,对构象能差或电子跃迁能进行量子校准,用作 SAR 模型输入特征。中期方向是与生成式分子设计结合,做“量子知情优化”。
反应机理研究(Reaction Mechanism)
当前瓶颈:DFT 对过渡态描述困难,对开壳层或强相关电子体系容易失败。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可通过量子相位估计(QPE)或变分激发态求解(QEOM)精确计算反应路径、能垒和过渡态。尤其在酶催化或金属有机反应中具有优势。
落地方向:短期用于校准关键步骤能垒(如共价键断裂、质子转移);中期实现完整反应能面扫描。
理化性质预测(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当前瓶颈:pKa、溶剂化自由能等计算误差大,容易影响离子化状态、渗透性及溶解度预测。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直接求解分子在不同溶剂/电离状态下的电子能量差,精确得到 pKa 与 ΔGsolv。
落地方向:可将少量量子计算的 pKa 结果作为高精标注数据,用于 retrain 大模型或 FEP 修正项。
毒性预测(Toxicity Prediction)
当前瓶颈:激发态、自由基中间体、光毒反应等复杂电子过程是传统 DFT 的盲区。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通过量子激发态求解(QEOM / TD-VQE)直接获取激发态能谱,预测光致反应风险和自由基稳定性。
落地方向:早期应用在小分子毒理评估,如光毒药物筛查;中期可拓展到代谢路径能量分析。
分子生成(Molecular Generation)
当前瓶颈:机器学习生成模型(如 GAN、Transformer)常缺乏物理一致性,导致分子虽“像药”,但能量不合理或不可合成。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量子生成模型(Quantum GAN, Variational Quantum Circuit)可在物理约束下生成分子结构,保持化学可行性。
落地方向:与经典生成模型结合形成 hybrid QML pipeline,用量子特征空间指导分子生成与筛选。
合成规划(Reaction & Synthesis Planning)
当前瓶颈:化学反应路径与合成路线规划属于典型组合优化问题,搜索空间指数爆炸。
量子计算的突破点:量子退火(Quantum Annealing)和量子近似优化算法(QAOA)能在巨大的离散空间中更高效地找到最优合成路径,提高反应路线设计和自动化合成效率。
落地方向:短期用于单步反应或保护基策略的优化;中期用于全合成路线的全局规划与原料成本最小化。
总结:
类型
当前局限
量子计算的价值
精度型问题
力场近似、DFT 局限
量子算法提供“真物理”参考
复杂型问题
组合优化、构象空间爆炸
量子并行搜索显著提升效率
可解释性型问题
ML 模型缺乏物理基础
量子计算提供可物理解释的能量面与态密度
从“电路里的量子能级”到“分子世界的量子解密”,2025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不仅改变了计算机科学,也开启了生命科学的新纪元。未来的药物研发,或许不再依赖经验和猜测,而是由量子算法直接“看清”分子如何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