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争夺战,正在演变成全球汽车产业链的“上甘岭战役”。2025年9月30日,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名,援引1952年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强行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剥夺中资股权,甚至罢免中国管理层。这场被业内称为“法律闪电战”的行动,表面上是一场商业纠纷,实则透露出西方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战略焦虑。荷兰以为抢到股权就掌握了主动权,却忘了现代工业供应链的命脉早已不在会议室,而在生产线。

安世半导体的故事本就充满戏剧性。六年前,这家企业还是飞利浦旗下濒临破产的包袱,中国闻泰科技斥资340亿元收购后,借助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爆发,将其打造成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龙头——市场份额冲至全球第三,毛利率高达37.47%,连大众高尔夫一辆车都要用上400多颗安世芯片。中资没有像西方预测的那样“掏空企业”,反而用资金和市场让它重获新生,甚至去年还为荷兰贡献了1.3亿欧元税收。这种“荷兰设计、中国制造”的分工原本是双赢,但美国的制裁令一下,荷兰政府立刻转向,甚至被曝出有三位荷兰高管暗中“反水”,试图将企业控制权拱手让给政府。这种操作不禁让人想起海盗时代的“强抢逻辑”,只不过这次披上了法律外衣。
荷兰的短视行动很快引发连锁反应。中方第一时间对安世中国的成品芯片实施出口管制,这本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正当反制,但荷兰非但不收敛,反而在10月26日切断对安世中国的晶圆供应。这种“断供逼宫”的戏码看似凶狠,实则暴露了荷兰对全球供应链的无知。安世中国迅速宣布独立运营,改用人民币结算,切断与荷兰总部的系统连接,并亮出底牌:库存足够支撑到年底,且国内晶圆厂已备好替代方案。更讽刺的是,荷兰指责中方“拒付货款”,却被安世中国公告打脸——欠款10亿元的反而是荷兰方。这像极了面包店老板抢走揉面师傅的工资卡,却发现面粉和烤箱都在对方手里。
真正受苦的是全球车企。安世半导体占欧洲功率半导体市场18%,其芯片断供导致大众、宝马、奔驰等车企陷入停产危机。日本本田墨西哥工厂已停工,欧洲汽车协会预警“大规模供应链断裂”,部分车企甚至恐慌性囤货,芯片价格暴涨20%。荷兰凭一己之力让全球汽车业变成“冤大头”,而中国商务部在11月1日宣布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予以豁免,这份冷静与克制反而衬托出荷兰的慌乱。中方明确表示“荷方应承担全部责任”,但荷兰政府至今嘴硬,仿佛还在幻想中国会屈服。这种傲慢与偏见,让人想起某些欧洲国家仍活在过去殖民时代的幻觉中。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美国主导的科技围剿战略的又一次失败尝试。从制裁华为到限制光刻机出口,美国一直试图用半导体卡住中国脖子,但安世事件证明,中国产业链的韧性远超预期。国内企业如士兰微、比亚迪半导体已能替代安世部分产品,SiC功率器件生产线明年即可量产。更关键的是,中国占据全球晶圆产能的一半以上,荷兰断供晶圆无异于自断后路。抢来的荷兰总部成了空壳,而真正的产能命脉仍牢牢握在中国手中。就像当年华为被断供后倒逼出鸿蒙系统,安世中国的独立运营正在加速国产供应链的成熟。
荷兰政府可能还没算清一笔账:国家信誉比股权更值钱。阿斯麦(ASML)早有迁出荷兰的意向,此次事件后,国际资本对荷兰营商环境的信任势必崩塌。而欧盟在整个过程中的沉默,更像是一场“熊孩子闯祸,家长装睡”的闹剧。中国释放豁免信号,不是妥协,而是对全球产业链的负责任态度——毕竟,汽车芯片断供拖累的是全球经济复苏。但若荷兰继续一意孤行,等到中国供应链完全自主替代,荷兰抢来的股权恐怕连废纸都不如。

这场半导体争夺战,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未来工业主导权的预演。荷兰的莽撞行动反而让世界看清:供应链安全不再取决于法律条文或股权比例,而取决于谁掌握实际产能和技术迭代能力。中国用出口管制与豁免相结合的精准反击,既守住了底线,又展现了格局。而荷兰的“海盗式掠夺”最终只会让自己沦为国际笑柄——当车企们拿着空订单找荷兰要芯片时,不知道荷兰政府能不能用“国家安全”这个词给他们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