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技术如何赋能高铁?丨郭源生细说传感器
创始人
2025-11-12 09:36:16
0

编者按: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关键领域。本报日前刊登《》一文,作者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指出,“站在 ‘十五五’的新起点,我国传感器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并建议未来聚焦电力、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慧医疗与大健康、智能家电及消费电子、城市安防、低空经济八大领域与场景,建强传感器产业。本报特邀郭源生副理事长就上述领域传感器应用前景、产业现状、未来建议等进行展开阐述,以形成产业共识,促进产业发展。

当复兴号动车组以350km/h的速度穿梭在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的铁路线上时,鲜有人注意到,这份平稳 安全与舒适快速的背后,是车体、轨道、接触网等无数个高铁传感器在各个关键部位默默守护,通过动态采集获取多维度的控制数据,确保运行安全可靠。截至2024年底,我国可运行高铁动车组超4800标准组,每列标准动车组(如CR400系列)搭载的独立传感器总数约2500个,其中智能动车组传感器数量已提升至3800个,运行车辆搭载的产品总数约1.2亿只。2024年车载关键传感器集成模块装机量208万套,分布在动车组转向架、牵引系统等核心部位,每列CR400动车组搭载的关键传感器集成模块数量为165-180台。

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到350km/h商业运营和450km/h实验速度,高铁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传感器的技术创新与迭代升级。在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传感器早已超越简单“数据采集器”,成为串联“监测-传输-分析-应用”全链路的智能模块与节点。从技术体系、应用现状、未来趋势三个维度看,高铁传感器技术正朝着核心技术突破、高度集成、产业化规模生产及自主创新的方向探索突破、鼎力前行。

高铁传感器技术:构建多维度感知体系

高铁运行环境复杂,涉及机械、电学、热力学等领域,单一传感器无法满足全场景需求。经过十余年积累,我国形成以“功能导向、技术原理、产品结构”为核心的三维技术体系,各类传感器织就覆盖高铁全流程的感知网络。

功能导向。按功能划分,高铁传感器可分为安全监测类、调度控制类和车载舒适类,分别占应用总量的52%、28%和20%,从不同维度保障高铁运行。

1. 安全监测类传感器。高铁的“安全防线”,检测轮轨关系与轴承状态,是安全核心和应用占比最高的品类。

轮轨压力传感器:安装于转向架轮轴连接处,外壳为耐冲击不锈钢,内部封装高精度应变片。列车行驶时,轮轨接触应力传递至传感器,应变片将力学信号转电信号,经调理电路处理后以50Hz采样频率输出。其量程0-300kN,精度±0.8%FS,非线性误差±0.5%FS,可捕捉5kN的压力波动,压力超250kN时触发一级预警。

轴温传感器:主流采用PT1000铂电阻型,核心元件阻值随温度线性变化,测量范围-40℃~150℃,分辨率0.1℃。通过真空封装工艺,长期稳定性误差控制在±0.3℃/年以下,响应时间不足0.8s。轴承温度超80℃时驾驶室内声光报警,升至90℃时系统自动降速至200km/h以下。2024年全国高铁通过该传感器预警轴承过热隐患67起,避免多起烧毁事故。

轨道位移传感器:京沪高铁轨道板基座每隔50米安装一台激光三角反射式传感器,通过激光照射与反射计算位移,量程0-500mm,精度±0.08mm,重复性±0.02mm(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轨道垂向沉降或横向位移超2mm/24h时,系统推送养护工单。截至2024年底,全路安全监测类传感器总装机量128万套,重点线路如京沪线每公里配置62-65套。

2. 调度控制类传感器:高铁的“指挥中枢耳目”,是连接列车与调度中心,保障调度指令精准执行的“信息桥梁”。

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轮轴端部,通过感应磁场变化输出电信号。量程0-500km/h,300-450km/h区间精度±0.3km/h,输出信号频率0-10kHz,信噪比超60dB。与CTCS-3系统联动,列车速度与指令偏差超5km/h时自动触发制动干预。

北斗定位传感器:北斗三号双频传感器,开阔场景平面定位精度±1.5m,高程精度±3m。隧道内自动切换“北斗+惯性导航”双模模式,30秒内定位误差不超5m。定位数据以1Hz更新率传输至调度中心,助力优化列车运行间隔。

接触网电压传感器:安装在受电弓下方高压柜内电容分压式传感器,测量范围15-35kV,精度±0.5% FS,适配50Hz±2Hz工频交流电,25℃时介损值小于0.001。接触网电压波动超±10% 额定值(25kV)时,反馈至牵引变流器调整功率模块,确保电机输入电压稳定。

3. 车载舒适类传感器:优化乘客体验向“舒适出行”转型,提升乘客舒适乘车体验。

车厢温度传感器:采用NTC热敏电阻型,安装在空调回风口,测量范围10℃-35℃,精度±0.3℃,采样频率2Hz。与空调PID 控制器联动,车厢温度偏离24℃设定值时,自动调整出风温度与风量,温度波动控制在±0.8℃以内,避免“忽冷忽热”。

振动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车体地板与座椅底部,量程±2g,灵敏度100mV/g,频率响应0.1-1000Hz,可捕捉低频车体晃动与高频轮轨冲击。垂向振动加速度超0.15g 时,触发座椅减震系统调整阻尼系数,降低乘客疲劳感。

CO₂浓度传感器:安装在车厢侧壁通风口,测量范围0-5000ppm,0-2000ppm 区间精度±50ppm,响应时间不足20s。浓度超1500ppm 时,空调新风量从20m³/(人・h) 提升至30m³/(人・h)。目前98%运营高铁配红外气体传感器,实现车厢环境参数全自动调节。

技术原理。不同功能传感器依赖差异化技术原理,力学、热学、电学、环境与位置检测四大技术类别(占比 35%、25%、22%、18%),构成高铁传感器技术基石。

1.力学检测技术:监测机械参数核心。

压电式传感器:基于PZT-5H压电陶瓷材料,利用压电效应将外力转化为电荷信号,经电荷放大器与A/D转换器转数字量。绝缘电阻超10¹²Ω,工作温度- 40℃~125℃,300km/h速度下动态测量误差±2%以内,适用于轮轨冲击力监测。

应变式传感器:基于金属箔式应变片,变形时电阻值变化,通过电阻变化计算应变。灵敏系数2.1±1%,栅长3mm,工作温度-55℃~150℃,适用于轨道应力、车体载荷等静态或缓慢变化参数监测。

2. 热学检测技术:捕捉温度参数关键

热电偶传感器:由镍铬合金(正极)与镍硅合金(负极)组成,两接点温度不同时产生热电势,与温度差成正比。测量范围-270℃~1372℃,0-400℃区间精度±1.5℃,400℃时热电势28.943mV。用于列车制动盘温度监测,温度超 350℃时触发冷却系统喷水降温。

红外温度传感器:通过接收物体8-14μm 波长红外线计算温度,测量距离 0.1-10m,精度±2%FS,响应时间不足100ms。安装在轨道沿线电线杆上,非接触测量接触网线索温度,超80℃时预警载流能力下降,调度中心调整列车运行密度。

3.电学检测技术:保障电气系统安全

霍尔电流传感器:基于霍尔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霍尔电压,通过电压计算电流。开环式霍尔电流传感器量程0-500A,精度±0.5%FS,线性度小于 ±0.3%FS,带宽20kHz,实时捕捉牵引电机电流变化。电流波动超±15% 额定值时触发电机保护。

绝缘电阻传感器:测量范围10⁶-10¹²Ω,精度±5%读数,测试电压可选500V或1000V。绝缘电阻小于10⁸Ω时,提示电缆绝缘层破损,触发故障报警。

4. 环境与位置检测技术:拓展应用边界

电容式湿度传感器:通过湿敏电容电容值变化监测湿度,测量范围0-100% RH,20%-80% RH区间精度±3%RH,温度系数小于±0.1%RH/℃。隧道湿度超85% RH时预警轨道锈蚀风险。

激光位移传感器:接触网导高测量用激光位移传感器,量程0-200mm,精度 ±0.05mm,采样频率500Hz,捕捉导高动态变化。导高偏差超±30mm时,提示调整接触网高度,确保受电弓接触良好。

产品结构。高铁运行工况多样,接触式、非接触式、集成式三类产品结构(占比40%、35%、25%),适配不同场景需求。

1. 接触式传感器:精准获取局部参数

敏感元件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如轴温传感器、应变式压力传感器等。防护等级通常IP67,耐振动等级20g,可承受20倍重力加速度振动。使用寿命2.5-3年,年更换量约32万套。国产化率达82%,轴温、压力等常规产品完全自主生产,性能对标国际,价格低30%-40%。

2. 非接触式传感器:延长使用寿命

通过光学、电磁等非接触方式获取参数,如激光位移、红外温度传感器,还有轮径测量激光轮廓传感器、受电弓碳滑板磨损监测视觉传感器等。防护等级 IP65,耐冲击等级50g(11ms),适用于轨道沿线恶劣环境。使用寿命6-7年,年更换量约16万套,但精度<±0.05mm的激光位移传感器等高端型号进口占比 63%,是产业突破关键领域。

3. 集成式传感器:智能化发展方向

将多个不同功能敏感元件集成在一个模块,实现“多参数一站式监测”。CR400列动车组车载多参数模块,集成了温、压、振、湿度四种检测功能,尺寸120×80×40mm,功耗小于5W,通过RS485接口与列车TCMS系统通信。降低布线复杂度,节省40%安装空间,减少数据传输延迟。目前年增长率18%,CR400系列装机率100%,成高铁智能化“标配”。

高铁传感器技术:应用现状与规模

经过十余年规模化应用,高铁传感器形成 “全线路覆盖、全参数监测、全链路协同”格局。

整体应用规模。高铁传感器已从早期“关键部件单点监测”,发展为“全线路、全列车”面状覆盖,覆盖范围与配置密度持续提升。

1. 总量与分布

2024年车载传感器装机量208万套,分布在动车组转向架、牵引系统等部位,每列CR400动车组搭载165-180台;轨道沿线固定传感器304万套,含轨道位移、接触网参数等类型,京沪、京广等重点干线每公里配置62-65套,普通干线每公里45-50套,形成“每50米一个监测点”布局。

2. 线路与列车适配

所有运营高铁线路传感器覆盖率100%,无论是高寒哈大高铁、山区成贵高铁均实现关键参数全面监测。耐低温轴温传感器工作温度扩展至-55℃~150℃,轨道位移传感器增加热模块,2024年冬季通过传感器监测开展12次轨道除冰、8次接触网融冰作业。列车配置上,CRH380系列单列车配置120-135台传感器,CR400BF-G智能动车组达175-180台,新增受电弓碳滑板磨损、轮径自动测量等传感器。

全链路应用。高铁传感器不仅是单点数据采集,更要通过“监测-传输-分析-应用”全链路数据协同将数据转化为决策依据,实现软硬件深度融合。

1. 实时监测:精细化采样策略

根据参数重要性动态调整采样频率与精度。安全参数(轴温、轮轨压力)采样频率30-50Hz,捕捉瞬间异常;舒适参数(温度、湿度)1-2Hz,平衡精度与数据量;调度参数(速度、定位)10Hz,满足实时性需求。其日均数据采集量 4.2TB,数据有效率超99.92%,为分析提供高质量基础。

2. 数据传输:多元化网络保障

构建“以太网+5G+光纤”传输网络。内部通过100Mbps车载以太网传输数据至网关,延迟<20ms;列车与地面通过5G专网(时延<50ms、带宽1Gbps)传输关键数据,高速移动场景丢包率<0.01%;轨道沿线固定传感器通过10Gbps 光纤连接区域数据中心。

3. 数据分析:混合架构分层处理

采用“边缘计算+云计算”混合架构。通过部署2TOPS算力模块,实时预处理数据,如滤波、异常值剔除,轴温变化率超5℃/min 时1s内触发本地预警;云计算层国家高铁调度中心大数据平台,用随机森林、LSTM 神经网络等算法深度挖掘数据,2024年异常识别准确率98.7%,通过轨道位移数据提前6个月预测 3处沉降隐患。

当前技术水平。经过多年攻关,在常规领域实现了自主突破,但高端技术与极端环境适应性存短板,形成“部分领先、局部追赶”格局。

1. 优势领域:常规产品与集成技术领先

常规传感器国产化率与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轴温传感器国产化率85%,速度国产化率92%。

2. 短板领域:高端与极端环境适配不足

高端传感器依赖进口:精度<±0.05mm 的激光位移传感器进口占比68%;高精度振动传感器(±0.001g)进口占比75%,压电陶瓷元件在灵敏度与噪声控制上有差距。

极端环境适应性待提升:-40℃以下低温,国产轴温传感器故障率14.8%(国际一流<5%),低温下信号调理电路漂移;强电磁环境(电场强度 30V/m),国产接触网电压传感器数据偏差率 8.5%(国际标准3%),电磁屏蔽设计不足。

标准化缺失制约发展:无统一标准体系,不同企业传感器接口、数据格式、通信协议不统一,难以兼容,增加运维成本与管理复杂度。

高铁传感器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自主创新途径

随着CR450科技创新工程推进与高铁智能化深入,高铁传感器技术将围绕 “精度提升、环境适应、集成化、智能化”展开迭代升级,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从“应用大国”向“技术强国”转变。

技术升级方向。适配更高运营需求和标准。

1. 精度与响应速度:满足CR450型时速高达450km/h,对传感器精度与响应速度提出更高要求。

速度传感器:精度从±0.3km/h 提升至±0.2km/h,响应时间从10ms缩短至 5ms,通过优化信号处理电路、采用24位ADC转换器、引入数字滤波算法实现。

轴温传感器:测量误差从±0.3℃控制在±0.2℃内,响应时间从0.8s 缩短至0.5s,研发高纯度(99.999%)铂电阻元件,优化绕组工艺,采用真空封装与低温漂电路设计。

轨道位移传感器:精度从±0.08mm提升至±0.04mm,采样频率从10Hz提升至20Hz,依托量子传感技术研究已突破。

2. 极端环境适应性:攻克“高寒、高电磁、高振动”难题。针对高铁运营环境多样性,提升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

高寒环境:目标-50℃低温故障率<5%,采用陶瓷封装材料将工作温度范围扩展至-60℃~150℃,增加<1W微型加热模块,选用低温系数<±5ppm/℃电子元件。哈大高铁试点传感器低温故障率从 14.8% 降至 7.2%,预计 2026 年全面推广。

高电磁环境:目标强电磁环境数据偏差率<3%,采用多层金属屏蔽壳结构,差分信号传输,研发抗干扰专用芯片。自主抗干扰接触网电压传感器在30V/m 电场强度下,数据偏差率从8.5% 降至4.1%。

高振动环境:目标耐振动等级从20g提升至30g,优化结构设计用硅胶垫减震,敏感元件与外壳柔性连接,选用耐振动电子元件。牵引电机振动传感器耐振动等级达28g-30g,以满足复杂环境需求。

3. 集成化与小型化:为释放车体空间资源,传感器向集成化与小型化发展,适应多参数监测需求。

集成化升级:从温/压/振/湿度的“4合1”向增加电流/位移的“6合1”升级,支持多类型工业以太网协议,实现与TCMS系统、调度系统无缝对接,低功耗设计(<3W)。

小型化突破:依托MEMS工艺,将敏感元件、调理电路、传输模块集成芯片。MEMS 轴温传感器芯片尺寸5mm×5mm,精度±0.2℃,响应时间0.5s,体积比传统小70%,功耗低50%,已在CR400BF-G试点,预计2027年规模化生产。未来模块体积将再缩小30%,至84×56×28。

应用场景拓展:未来传感器应用从“实时监测”向“预测性维护、无人化运维、个性化服务”拓展,实现“被动响应”到“主动预判”跨越和转变。

1. 预测性维护:从“故障修”到“状态修”转型

传统“故障修”“定期修” 模式易致列车停运与资源浪费,预测性维护通过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实现 “状态修”。

以列车轴承维护为例,技术链条为“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型训练-故障预测”:振动加速度传感器(500Hz)与温度传感器(10Hz)采集数据;边缘计算模块提取振动信号峰值、均方根等特征;特征参数与历史数据输入LSTM 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剩余寿命预测值;剩余寿命<3个月时推送维修工单。

2. 无人化运维: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高铁环境复杂,无人化运维设备成主力,实现“无人化、高精度、高效率”新模式。

轨道无人巡检车:搭载激光雷达(100Hz,±2mm)、1200万像素相机(30fps)、轨道位移传感器(±0.05mm)、钢轨和枕木探伤传感器(50mm深度),夜间自主行驶(15km/h,续航200km),5G专网传输数据。AI算法自动识别隐患,轨距偏差超±5mm标记一级隐患,钢轨裂纹超10mm标记二级隐患。2024年在沪昆、兰新部署50余台,巡检超10万公里,发现156处轨道几何偏差、48处钢轨损伤,设备故障率降35%。

巡检无人机:搭载红外热像仪(±0.5℃)、激光测距仪(±1mm)、2000 万像素相机,沿接触网自主飞行,监测导高、拉出值等参数。当高偏差超±30mm 时拍照定位,绝缘子污秽超标时检测泄漏电流。2024年哈大、郑西高铁应用,效率比人工高5倍,发现32处隐患。

规划2028年实现“轨道、接触网、隧道检测”全覆盖,无人巡检设备保有量500台(套),覆盖率超65%,运维人员减30%,效率提升50%,安全事故率每百公里降至0.1%以下。

运营车辆同步检测模式创新:由于专用检测车存在监测间隔长、覆盖不连续的局限。未来通过在运营车辆上搭载轨道几何、接触网状态、线路环境等专用检测装备与传感器,可实现实时连续的数据回传,还能通过智能系统灵活选择定点监测、定时采集等模式,构建全域无缝的监测网络。

这一模式创新将催生庞大的传感器新增需求。参考专职检测设备配置,每列新增200-300个专用传感器测算(低于专职检测车但覆盖核心监测维度),结合截至2024年底我国4800列配属动车组的规模,仅存量车辆改造就将带来96-144万个传感器的新增需求;若叠加每年新增动车组的配置,未来5-8年内这一领域的传感器需求总量有望突破1000万个,为全域运维安全筑牢感知基础。

3. 个性化服务:打造“千人千面”乘车体验

传感器技术拓展至乘客服务领域,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乘车体验。

未来车厢环境个性化调节:每排座椅附近安装PM2.5传感器(0-1000μg/m³,±5μg/m³)、噪音传感器(30-120dB,±1dB)、光照传感器(0-100000lux,±5%)。PM2.5 超 50μg/m³时开启局部净化器;噪音超 65dB 时提醒降音并调空调风速;光照传感器自动调节阅读灯亮度。2024年CR400BF-G 商务座试点,乘客空气质量满意度从85%升至96%,噪音满意度从78%升至 92%。

乘客健康与舒适服务:座椅靠背压力传感器(0-2000N,±10N)监测坐姿压力,自动调整座椅角度与坐垫高度;扶手红外体温传感器(35℃-42℃,±0.1℃)监测体温,超37.3℃时通知列车员;老年或行动不便乘客佩戴智能手环,心率异常或迷路时通知列车员。

个性化服务推送:图像识别传感器(结合隐私算法)识别乘客年龄、性别与行为,携带婴儿时推送母婴设施信息,用笔记本时调电源与降噪音,阅读时调亮阅读灯并关广告屏。

规划2030年实现全车厢覆盖,提供“环境调节、健康监测、服务推送”三位一体服务,乘客满意度超95%。

产业创新发展: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

通过核心技术攻关、标准体系建设、产业协同创新,突破国外垄断,构建 “自主可控、技术领先、应用广泛”的产业生态。

1. 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

集中资源攻关高端传感器与核心部件技术。

激光位移传感器:研发2μm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0.1nm 波长稳定性激光发射模块,开发FPGA实时信号处理算法,精度从±0.08mm提升至±0.04mm,长期稳定性误差±0.005mm/年。当前轨道位移监测用激光位移传感器精度为±0.08mm;接触网导高测量已应用精度±0.05mm 的中端产品,其中精度<±0.05mm 的高端激光位移传感器进口占比仍达63%。未来轨道位移传感器精度将通过技术升级提升至 ±0.04mm,逐步实现高端产品本土化发展。

高精度振动传感器:优化石英晶体切割与镀膜工艺,开发噪声电压<1nV/Hz 的低噪声信号调理电路,精度从±0.01g 提升至±0.001g,频率响应 0.1-10000Hz。2024年实验室突破(±0.002g),预计2028年产业化。

核心部件:研发24位Sigma-Delta 架构ADC芯片(采样率1MHz,信噪比>100dB),替代ADI、TI产品;研发耐低温铂电阻(3850ppm/℃±10ppm/℃)、HV1200硬度压电陶瓷等敏感材料。

2. 标准体系建设:统一技术与应用规范

加快构建统一标准体系,解决兼容问题。

技术标准:制定《高铁传感器通用技术条件》,明确环境适应性、精度等指标;《接口规范》统一M12航空插头、12V/24V供电等;《数据格式规范》统一 JSON格式、Modbus-RTU协议。

测试标准:建立国家级检测中心,制定《测试方法》,规范性能、环境、可靠性测试。

应用标准:制定《安装与维护规范》,明确轴温传感器安装扭矩 20N・m 等;《数据应用规范》规范数据采集、传输等流程。

3. 产业协同创新:打造“产学研用服”一体化生态体系,推动技术转化与产业升级。

产学研合作:建立“高铁传感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铁传感器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现有科研优势推动成果转化。

产用结合:传感器企业与运营单位合作迭代开发。例如,中车株洲所与上海铁路局合作,在CR400上试点高精度振动传感器,1年测试后优化电路,合格率从85%升至98%。

产业集群与基金:打造3个年产值超50亿元集群,长三角聚焦激光传感器与集成模块,珠三角聚焦芯片与通信模块,京津冀聚焦高端传感器研发测试。设立百亿元产业基金,支持技术改造与国际并购。

结束语:

感知技术赋能中国高铁迈向全球引领新征程

从2008年京津城际铁路开始到如今CR400动车组驰骋,通过全链路闭环,组成4.5万公里的高铁“神经中枢”,将事故率控制在0.01次/百万公里以下,正点率超99.85%,传感器默默担当着背后的“隐形基石”。未来高铁结合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无人化运维又将迎来关键突破。依赖高精度量子传感、低故障率耐低温传感与 AI 维护系统;无人巡检车、无人机运维,乘客享受个性化服务;通过运营车辆与检测功能深度融合,让每列运营动车组成为移动检测终端,这无疑对于推动传感器产业化和技术创新提出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我国高铁传感器发展是“引进消化”到“自主创新”的奋斗史。实践证明坚持需求导向与协同创新,可实现“跟跑”到“领跑”跨越。未来技术标准输出“一带一路”,向世界输出“中国技术”与“中国方案”,推动全球高铁发展。站在新起点,高铁传感器技术关乎高铁产业与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关乎全球产业链地位。相信未来通过核心技术突破与产业生态完善,必将为中国高铁全球引领提供强劲动力,以及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显性名片”。

作者 丨九三学社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 郭源生

编辑丨杨鹏岳

美编丨马利亚

监制丨赵晨

相关内容

利扬芯片:11月11日融资...
证券之星消息,11月11日,利扬芯片(688135)融资买入165...
2025-11-12 11:34:45
港股芯片股走低,华虹半导体...
钛媒体App 11月12日消息,港股芯片股走低,华虹半导体跌超5%...
2025-11-12 11:34:42
工信部征求意见,拟严格控制...
工信部网站11月12日消息,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就印制电路板行...
2025-11-12 11:34:41
奥普光电:11月11日融资...
证券之星消息,11月11日,奥普光电(002338)融资买入812...
2025-11-12 11:34:33
芜湖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公司注...
人民财讯11月12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芜湖智能传感器研究...
2025-11-12 11:34:31
安庆泽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安庆泽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
2025-11-12 11:34:31
宁国市天林电子有限公司成立...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宁国市天林电子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吴...
2025-11-12 11:34:29
输出380V/400V±1...
宽域稳压 + 免维护!卓尔凡油浸式稳压器,助力贝宁工业电力稳定升级...
2025-11-12 11:11:00
卓尔凡出口突尼斯油浸式稳压...
一、核心技术与突尼斯场景深度适配 1. 环境与电网适配(南北区域...
2025-11-12 11:10:53

热门资讯

芜湖智能传感器研究院公司注册成... 人民财讯11月12日电,企查查APP显示,近日,芜湖智能传感器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高韡,...
输出380V/400V±1-3... 宽域稳压 + 免维护!卓尔凡油浸式稳压器,助力贝宁工业电力稳定升级 卓尔凡刘经理:1342--484...
市场监管总局无条件批准广州华望... 11月12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2025年10月27日—11月2日无条件批准经营者集中案件列表,其中包...
先进制程扩产叠加国产化替代风口... 1.半导体激光设备概述 激光凭借高能量密度、非接触加工以及对材料适应性强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
芯片ETF易方达:11月11日... 证券之星消息,11月11日,芯片ETF易方达(516350)融资买入287.88万元,融资偿还279...
中信建投:国产AI芯片迎来高斜... 中信建投发布人工智能2026年投资策略展望:1)算力端围绕龙头确定性、新技术升级方向、本土化产业集群...
宣城奇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宣城奇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章伟,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经营范...
传感器技术如何赋能高铁?丨郭源... 编者按:传感器作为“信息时代的神经末梢”,已渗透到社会经济的每一个关键领域。本报日前刊登《》一文,作...
中颖电子(300327)11月...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1月11日收盘,中颖电子(300327)报收于27.67元,上涨4.5...
恒生电子(600570)11月... 证券之星消息,截至2025年11月11日收盘,恒生电子(600570)报收于29.13元,下跌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