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黄岗塱村入河排口整治前后变化明显。 受访者供图
在云浮市云城区腰古镇黄岗塱村,入河排口正悄然发生变化:曾经因养殖污染泛着浑浊的河水,如今清澈见底,沿岸环境卫生大幅改善,在周边绿植的映衬下,入目清爽自然。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一场由“人防”到“技防”的治理升级。
南方日报记者 陈玮琪
养殖之困
从反复治理到智慧破局
“养殖是村民的生计,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云浮市生态环境局云城分局(下称“云城分局”)相关负责人坦言。
在过去,云城区的禽畜养殖污染治理长期依赖“人防”——工作人员实地巡查、入户宣传、限期整改。然而,人手有限、覆盖狭窄、响应滞后,导致污染问题反复出现。
黄岗塱村入河排口上游分布着54家养殖场,生猪2600多头、肉鸭11万余羽,部分养殖场设施简陋、粪污处理不规范,导致排口总磷浓度一度高达1.37mg/L,严重威胁下游新兴江国考断面水质。
“我们不是没有治理,但总是治标不治本。”腰古镇生态林业办工作人员回忆,过去巡查人员经常奔波于各个养殖场之间,但人力难以全天候覆盖。“有时候刚查完一家,另一家又出现暗管排污。”治理陷入“整改—反弹—再整改”的循环。
“针对这个痛点问题,我们联合腰古镇与云浮联通云城分公司开展禽畜养殖污染智慧治理项目,利用‘天影视频平台’实现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监管。”云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的投用,让污染治理有了明显成效。”
平台上线
从“人防”到“技防”的跨越
今年年初,云城分局联合腰古镇政府与云浮联通云城分公司,在腰古镇10个重点养殖区域部署“天影视频平台”。这一平台融合视频AI分析、物联感知与云端调度能力,实现监管流程的数字化重构。监管人员通过手机APP或电脑端,可以随时调取养殖区域的实时画面,粪污收集池、排污口等关键点位一览无余。
“平台最大的价值在于预警与震慑。”腰古镇生态林业办相关负责人指着镇政府办公室的显示屏说,“如果画面内出现人员走动,系统会自动推送预警。养殖户知道有‘电子眼’盯着,不敢再乱排。”过去依靠人力难以发现的暗管排污、夜间偷排等行为,如今在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下无所遁形。平台运行后,养殖户的自律意识明显增强,河道水质也随之改善。黄岗塱村入河排口的总磷浓度从第一季度的1.37mg/L降至第三季度的0.35mg/L,降幅达75%。
“这不只是技术的胜利,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云城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天影视频平台”并非取代人力,而是与人防形成互补。凌晨和傍晚,工作人员仍会固定查看监控,其余时间则随时响应预警。治理从“单打独斗”走向“系统作战”。
绿色转型
从“要我改”到“我要改”
治理的最终目标,不是关停养殖场,而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云城分局推动构建“区级统筹、乡镇主责、部门协同”的责任体系,明确“一场一策”整改路径。今年以来,云城分局组织召开5场整治培训动员会,发放技术手册、典型案例等资料1300余份,并多次约谈有关养殖供苗企业,要求供苗公司督促指导养殖场(户)落实绿色养殖主体责任,并发动养殖场负责人主动签订整改承诺书26份,承诺当前批次畜禽出栏后完成整改再进苗复养。
“最关键的转变,是养殖户从被动整改转向主动停养整改。”腰古镇生态林业办相关负责人说。截至目前,26家规模养殖场中,已有15家完成整改并恢复生产,11家正在整改中。
据了解,云城分局联合云城区农水局、腰古镇农办、腰古镇生态林业办等部门组成联合督导组,每周至少下乡两次,跟踪整改进度。如今走进腰古镇黄岗塱村,养殖场雨污分流设施逐步完善,河道旁的杂草、淤泥被清理,河流水质清澈见底。
下一步,云城分局将以新兴江国考断面水质保良争优为目标,持续加强重点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和规范化建设工作,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安装水质自动监控设施,进一步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常态化监管机制,定期开展专项“回头看”检查,确保整治成效巩固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