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级电容器领域,能量密度低、稳定性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应用拓展。重庆枢鸿启界科技有限公司的离电焕液团队深耕电解液材料创新,自主研发出乙基异丙基砜(EiPS)有机溶剂、四甲基铵四氟硼酸盐电解质盐等核心材料,结合创新除水工艺,成功突破行业技术瓶颈,为超级电容器性能升级提供了关键解决方案。
自研EiPS有机溶剂:拓宽电压窗口,抑制副反应
传统超级电容器因电解液溶剂稳定性不足,电压窗口多局限于2.7V以下,且在高压下易发生副反应,导致容量衰减快、寿命短。离电焕液团队针对性研发出乙基异丙基砜(EiPS)有机溶剂,通过分子结构优化,将超级电容器电压窗口提升至3.3V,首圈容量保持率高达95.6%,显著抑制了电解液与电极材料接触面的副反应,降低电解质盐分解速率达40%。
这一突破解决了传统溶剂在高压场景下的不稳定性问题,为超级电容器在高能量需求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如智能电网的电压调节、轨道交通的应急供电等。
创新TMABF₄电解质盐:提升微孔利用率,释放容量潜力
电极微孔利用率低是制约超级电容器容量的另一关键因素。传统电解质盐离子半径较大(如四乙基铵盐),难以进入电极微孔,导致大量比表面积被浪费。团队研发的四甲基铵四氟硼酸盐电解质盐,将离子半径缩减至0.8nm,成功匹配电极微孔尺寸,使微孔利用率提升20%,超级电容器容量突破3600F。
该材料创新直接解决了电极“有效面积虚高”的行业痛点,充分释放了电极材料的储能潜力,让超级电容器在相同体积下能够存储更多能量。
三级耦合除水装置:降低水分干扰,延长循环寿命
有机溶剂中的水分是影响超级电容器循环稳定性的“隐形杀手”。传统分子筛除水工艺无法去除带氢键的水分子,导致溶剂含水量居高不下(通常20-40ppm),加速器件老化。团队研发的三级耦合除水装置,通过物理吸附与化学除水协同作用,将有机溶剂含水量降至10ppm,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50%。
这一工艺创新大幅提升了超级电容器的循环寿命,使其在50万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优异性能,降低了下游应用的综合成本。
目前,基于这些自研材料的超级电容器已在智慧电网、仓储机器人、塔吊势能回收等场景落地应用,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与经济性。业内认为,离电焕液团队的材料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高能量密度电解液领域的技术空白,更推动超级电容器向更高功率、更长寿命、更广泛场景迈进,为新能源储能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