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英伟达H20芯片事件还有后续。
7月15日,英伟达H20芯片解除出口禁令,黄仁勋前脚刚在链博会成功“带货”,并且信心满满的向台积电追加了30万颗芯片订单。
7月31日,英伟达H20芯片就被爆出存在“追踪定位”“远程关闭”严重安全问题。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约谈英伟达,可以看做是政府针对H20芯片问题,打出的第一道反制措施,“要求英伟达自证H20芯片不存在漏洞后门”。如果证实存在安全隐患,将触发《网络安全审查办法》中“产品下架”条款。
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国家互联网信息化办公室约谈英伟达本质,是要求英伟达自证,尚且未到实锤阶段。在英伟达拿出足够证据自证清白之前,约谈显然还是留有情面的措施。
至于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为什么有足够证据怀疑英伟达H20芯片存在漏洞后门,一方面《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三法联动的监控触角已经延伸至AI芯片供应链。
另一方面则是美国政府的“自报家门”,根据CNBC的报道,《芯片安全法案》牵头人之一的Bill Foster已经明确“跟踪芯片技术已经大部分内置在英伟达芯片中”。
显然,对于英伟达H20漏洞后门的曝光,必然与美国《芯片完全法案》脱不开关系,如果要说英伟达公司,黄仁勋个人对H20漏洞后门一无所知,同样难以相信,再结合7月中旬黄仁勋在链博会的表演,确实会有种吃了一嘴苍蝇的感觉。
从2022年英伟达H系列芯片发布至今,英伟达H20经历了3次算力阉割,2次出口封禁,1次安全漏洞,美国早已将科技和经贸问题武器化,政治化。
英伟达H20安全问题导火索:《芯片安全法案》
早在今年5月,美国国会众议院已经提出《芯片安全法案》,该法案要求所有出口受控AI芯片,强制嵌入定位追踪和远程关闭功能,便于美国能随时监控芯片位置、限制运行区域甚至远程切断设备。
《芯片安全法案》最早设定要在英伟达RTX4090、5090上强制植入“位置验证机制”,通过加装硬件的方式实现实时地理位置追踪,然而受限于硬件成本以及欧盟隐私法规的强力制约,才让美国《芯片安全法案》具体实施时间被无限延长。
我们暂且不管,美国《芯片安全法案》具体什么时候实施,只需要明确“技术出口管制+硬件后门”已经成为了美国芯片霸权的组合策略。
2025年7月,微软与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发现AMD Zen3/4处理器存在4种执行漏洞,能够绕开虚拟机直接窃取数据。
同样是7月,多伦多大学披露,英伟达的GPU存在做一个“GPUHammer”攻击技术,通过高频访问占用真实内存诱发比特翻转的方式,使AI模型准确率暴跌80%。
关于英伟达芯片的硬件漏洞问题,黄仁勋在链博会“带货”的过程中更是只字不提。显然,黄仁勋成功当了一回“双面人”,表面上对中国企业,中国市场充满诚意,暗地里可能在嘲讽“中国企业的钱真好赚”。
英伟达H20事件并非个案,而是中美科技战略博弈的缩影。
从中国工业化转型算起,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就从未停止过。美国科技围堵节奏基本是,先砍一刀,看看反应,如果还能挣扎,那就彻底封杀,如果封杀无效,那就通过监控、抹黑的方式,直到竞争对手在全球市场孤立无援或者销售无门。
1993年中国自研“熊猫EDA”距离成功临门一脚,1994年光速解封被海外三巨头打回原形,2016年中兴核心零部件断供,最终以接受美国商务部十年监管作为结局。2019~2024年,华为、大疆、抖音但凡在智能化,数据化方面叫得上名号的企业,都遭到过美国的制裁。
如今,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华为昇腾、寒武纪、中芯国际、华大九天EDA等科技突破,都是或主动或被迫取得的成就。用网友们的话来说就是“感谢美国的打压,才能不断刺激中国企业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
英伟达H20事件再次消耗了中国企业对美国政府、英伟达的信任度,如果要对英伟达进行一个信用度评分,那可能是PDD“先付后用”都开通不了的水平。
因此,回到中国企业该怎么做问题上,无论是7月28日《H20解禁会杀死中国芯片吗?》文中提及的“满足短期需求和准备长期战役”,还是小编在2018年发布的预测文章。
都指向了中国企业想要摆脱美国政府的愚弄,唯有“真实自研”才是未来的出路。
真实自研,科技博弈的底层逻辑
必须承认,大部分中国头部企业在经历多次科技问题武器化的冲击后,已经练就了“双脚走路”的好本领,既是“外部供应链+自研模式”。
这点在汽车行业中尤为明显,诸如蔚小理就是一边采购英伟达的Thor芯片,一边自研智驾芯片。其中小鹏G7就是通过使用自研图灵芯片的方式,成功度过了英伟达Thor芯片的多次跳票。
在H20反复阉割封禁的三年时间里,华为昇腾、寒武纪、摩尔线程的不断赶超,也为中国自主AI芯片的供应得到了最基本的兜底。尽管华为昇腾910B,寒武纪MLU370-X8将将达到H20上下水平,但已经解决了从“难用”到“能用”的问题。
最起码,在自研芯片面前,我们不用担心觊觎之徒故意为之的漏洞后门。
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一直强调“核心科技买不了,讨不来,跑不了”,这句话放在如今“科技冷战”时代,含金量还在不断提升。
中国企业的“真正自研”让我们看到了中国AI芯片突围的曙光,更具创造力的中国企业,未来必然能够让《芯片安全法案》这种东西成为一纸空文,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里。
如果将《芯片安全法案》比作美国航空领域的沃尔夫条约,我们相信,美国企业/美国政府最终会再次经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