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承载中国汽车芯片希望的企业,在荷兰法院的裁决下瞬间失去控制权,该事件直接让全球30%的汽车品牌所需的芯片命脉被扼住,一场由地缘政治引发的断供危机正席卷汽车制造业。
美国施压荷兰,限制对华芯片设备出口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一纸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场看似普通的贸易管制,迅速在欧洲汽车业引发了一场“断供惊魂”。宝马、大众、福特等20余家车企相继收到断供预警,原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交付计划全面搁浅。
而这一切,都源于五天前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资产与知识产权的决定,不仅强行撤换中籍CEO,还要求任命外籍董事接管运营。
荷兰政府9月底的行动,被包装成保护“国家安全”的自主决策。荷兰经济事务部声称,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解除中国籍CEO张政职务是为了防止“产品供应中断”。
然而,阿姆斯特丹法院10月14日公布的法庭文件,揭开了另一层真相。
文件显示,今年6月,荷兰外交部与美国国务院国家安全与防扩散局举行会晤。美方明确提出“安世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必须由中国人换下”,才能获得“实体清单”豁免资格。面对外界对美国角色的猜测,荷兰经济事务部发言人还坚称时机“纯属巧合”。但法院文件明确提到:“美国联邦政府关门导致提前实施50%规则”,致使荷兰政府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推出相关政令。
荷兰的决策,与其说是维护国家安全,不如说是向美国递交“投名状”。
值得注意的是,荷兰斯霍夫政府已进入看守状态,任期截止10月29日大选。这一敏感时机,被舆论解读为“看守政府的末日狂欢”。
中方的回应:从交涉到精准反制
面对荷兰不断升级的出口限制,中国方面采取了逐步升级的应对策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2025年9月9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已向荷方提出交涉,对荷方以行政手段干预限制中荷企业正常经贸往来的行为表示不满。
毛宁强调:“希望荷方秉持客观公正立场和市场原则,尊重契约精神,不滥用出口管制措施,维护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自由开放的国际贸易秩序。”
中国商务部也多次发声,呼吁荷方“尊重市场原则和契约精神,避免有关措施阻碍两国半导体行业正常合作和发展”。
然而,随着荷兰政府的限制措施不断加码,中国最终采取了实质性反制行动。2025年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
这一措施精准打击了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安世半导体在广东拥有8万平方米的封装组装生产基地,其中国产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欧洲汽车业的恐慌
安世半导体原名恩智浦标准产品事业部,原属荷兰飞利浦半导体部门,2017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收购后,安世半导体已成长为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强。
安世半导体7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中国四座基地。
据闻泰科技披露的资料,目前安世半导体国内产能占整个安世半导体公司整体产能80%的比例,并且中国市场占整个安世半导体公司全球销售约50%的比例。
安世半导体在德国和英国有制造中心,分别负责小信号、二极管分立器件,以及功率MOSFET生产基地。组装与测试则有三家工厂,分别位于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其中,广东东莞工厂是其规模最大的封装测试工厂,员工约有4000人,年产量超过了500亿件。
这种全球布局使得中荷双方的决策都产生了强大的连锁反应,中国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后,荷兰安世半导体可能已经减少了对中国安世的晶圆供应。
安世半导体东莞封测厂虽然订单满载,但因为原材料短缺和员工配置问题,部分岗位已调整为“上四休三”。
可问题是安世半导体是全球车规级功率半导体前三强,产品覆盖全球30%以上汽车品牌。从车载传感器到动力控制系统,都是车企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
连锁反应迅速显现。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紧急警告,若争议无法在10月底前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链将面临至少3个月中断,损失超200亿欧元,10万个就业岗位岌岌可危。
大众汽车采购总监直言芯片库存仅够维持三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已濒临停工。宝马、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因缺芯陷入停滞。
两难中的荷兰政府
荷兰政府在中美芯片战中面临艰难抉择。一方面,中国是荷兰重要的贸易伙伴;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安全盟友持续施加压力。荷兰首相斯霍夫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坦言,荷兰希望自行决定实施什么样的政策。
阿斯麦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令荷兰政府面临重大经济压力。数据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阿斯麦在中国市场销售额达到27.9亿欧元,几乎是其总销售额的一半。该企业预计,2025年中国市场销售额将占到企业总收入的20%左右。
阿斯麦首席执行官克里斯托夫·富凯曾公开质疑美国施压的合理性:“这真的与国家安全有关吗?这对我们有益还是有害?我发现很多美国公司也开始问这个问题。”富凯指出,阿斯麦在中国的大部分业务都集中在成熟技术上,与美国宣称的“国家安全问题”关系不大。
此次在全球车企的集体施压下,荷兰政府的态度出现了明显反转。
10月17日,荷兰经济事务大臣文森特·卡雷曼斯公开表达与中国谈判的意愿,强调安世半导体对全球产业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对话解决争议。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表态中仍暗藏傲慢,将“确保安世在荷发展”作为谈判前提,尚未真正承认中企的所有者地位。
这场博弈的背后,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度绑定与地缘政治的激烈碰撞。荷兰的错误决策证明,在全球化时代,任何违背市场规则、搞技术霸权的行为都将反噬自身。
汽车业的危机则警示世界,半导体作为“工业粮食”,其供应链安全直接关系到实体产业的稳定运行。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与挑战
中美芯片战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在制裁背景下仍保持增长,2024年1到7月同比增长25.8%。
长江存储、华为海思等企业不断突破技术壁垒,产品逐步在国际市场上崭露头角。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英特尔公司在2024年出现了70亿美元的亏损,且美国“重设计、轻制造”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紧密合作模式已被打乱。韩国、日本以及荷兰等美国盟友都因美国的出口限制受到不小冲击。三星在中美“芯片之争”中选择站队美国,导致其2023年营业利润暴跌84.92%,半导体部门净亏损高达12.69万亿韩元。
美国对华芯片限制的反噬效应也开始显现。美国对华管制措施的随意性对美国企业造成了供应链中断、运营成本上升等影响。四大中国行业协会集体发声,呼吁国内企业审慎选择采购美国芯片,强调美国的行为破坏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