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荷兰采取强硬措施后,英国政府也将目标对准了安世半导体在曼彻斯特的工厂。那么,英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英国政府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准备通过“合法”的方式,夺取这家中资控股半导体企业的生产能力。英国政界一方面大力呼吁“必须剥离中资企业”,另一方面,媒体则炒作所谓的“技术泄露风险”。表面上看似合乎规范,实际上不过是老一套的手段。

与荷兰的明目张胆不同,英国这次的做法更为隐蔽,披上了“法治”的外衣,试图低价接管这一工厂。尽管外表做了掩饰,但其实质依然是为了将中资企业排除出关键产业链,从而削弱中国在半导体行业的影响力。
此次的时机非常巧妙,英国将目标指向曼彻斯特工厂,恰好是在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总部后不久。10月26日,《电讯报》报道称,英国前保守党党魁伊恩·史密斯爵士联合多位议员,要求政府依据《国家安全与投资法》强制安世出售这家工厂。这些说辞与之前对待纽波特工厂时几乎一致。
安世半导体收购纽波特晶圆厂时,曾两次通过了英国的安全审查。然而,2022年,英国政府却以“供应链风险”为由,强迫安世剥离纽波特工厂,并最终将其卖给了美国的Vishay公司。英国的手段依旧是通过“国家安全”的名义,利用所谓的“合法程序”来剥夺中资企业的资产。
如今,剧本换到了曼彻斯特,但手段和理由并未改变。纽波特工厂的技术和产能相对落后,主要是200nm工艺,已经不再先进。但真正吸引英国眼球的是曼彻斯特工厂,这个工厂是安世全球生产体系的核心,年产晶圆35万片8英寸当量,主要生产功率半导体,尤其是MOSFET。
根据安世半导体官网的数据,曼彻斯特工厂目前每月生产24,000片晶圆(8英寸当量),每年生产量约为28.8万片,2024年预计营收达到1.92亿英镑,约合18亿元人民币,占公司总营收的12%。最重要的是,曼彻斯特工厂并不是独立运营的,它与安世在德国汉堡的工厂协作,为宝马、奔驰、沃尔沃等欧洲车企提供本地化的供应。一旦曼彻斯特工厂被英方强制剥离,这些订单的供应将可能面临严重中断,协同生产的能力也会被打乱。
安世半导体的全球布局是“前端制造在欧洲,后端封测在亚洲”。安世在德国和英国都有制造基地,曼彻斯特工厂负责生产功率MOSFET,而德国工厂则主要生产小信号和二极管等分立器件。后端的封装测试主要集中在亚洲,中国广东东莞的工厂是安世全球最大的小信号组件封装工厂,承担着约70%的封装任务,此外还有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封装测试工厂。这个产业链是中国在全球芯片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

虽然安世不生产最先进的芯片,但它在功率器件市场,尤其是汽车芯片领域,处于全球前五。功率芯片在汽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控制车窗升降、电动转向、空调调节等,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一旦没有了这些芯片,整个汽车生产线就会停滞。这才是英国和美国真正担心的地方。它们并不害怕安世的技术先进,而是担心它的供应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正建立在中国的制造能力上。

荷兰政府在9月30日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了安世半导体荷兰总部的资产并接管了公司,要求该企业一年内不得进行任何资产、知识产权和人员调整。中国迅速作出了反应。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了出口管控措施,限制安世在中国的子公司和代工厂出口某些特定芯片。这一反制直接触动了全球汽车供应链的痛点。首先受到影响的是本田汽车。10月27日,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阿利斯顿的本田装配厂宣布将减产一半,并计划于30日停产一周。沃尔沃、日产、福特、通用等汽车厂商也陆续发出了预警。日产高层表示其芯片库存最多只能维持到11月第一周,福特CEO吉姆·法利也警告称,若局势持续,生产将面临“政治风险带来的危机”。

安世的芯片虽然不算昂贵,但却是不可或缺的。此次出口受限,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开呼吁各国政府“停止对供应链的政治干预”。
英国政府此前以“技术泄露风险”和“供应链安全威胁”为由,强制安世剥离其在英国纽波特晶圆厂的86%股权,而现在,英国又把目光转向了曼彻斯特工厂。英国方面宣称这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实际上,这只是为了清除中资企业在欧洲制造体系中的存在。

英国的这一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表面看似合规合法,但背后的意图显而易见:掠夺中资企业的资产。英国议员公开表示,曼彻斯特工厂“应当像纽波特那样处理”,意思是再次利用“国家安全”来阻止安世继续拥有该工厂。纽波特当年的出售价格远低于投资成本,如果曼彻斯特工厂被“本土买家”接盘,可能也会是类似的情况。
关键在于,一旦出售,中方不仅得不到实质性的收益,还可能完全失去对这部分产能的控制。荷兰法院的文件显示,美国政府曾明确要求荷兰政府罢免张学政,以换取对安世产品的制裁豁免。英国《金融时报》也披露,美国外交官曾直接游说英国政府,要求重新审查安世在英国的投资。这背后,是美国主导的一场“科技穿透战”。
不论是总部、工厂还是分销商,只要是中资控股,只要出现在关键行业,就会成为美国的目标。荷兰和英国的相关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配合了美国的这一战略。

纽波特晶圆厂在安世收购前,是英国的老牌芯片厂,技术相对落后,属于破产收购的180nm工艺产能。安世收购后,计划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并计划将其与曼彻斯特工厂协同打造欧洲功率半导体的双基地。然而,在项目还未完全落地时,英国政府便强制剥离了该工厂。

与纽波特不同,曼彻斯特工厂从一开始就承担着安世在欧洲的主要生产任务。若说纽波特是潜力股,那么曼彻斯特就是“现金牛”。英国此次的目标正是眼前的利润和市场。如果曼彻斯特工厂被剥离,安世的全球产能将大幅缩水,其与德国汉堡工厂的协同生产也会被打断,整个欧洲业务将遭遇重创。这一举措实则是“釜底抽薪”。

曼彻斯特工厂是这一产业链中最关键的节点,它不仅是欧洲客户最依赖的生产基地,也是在全球布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今的问题不仅仅是英国盯上了安世,更重要的是荷兰已经先一步采取了行动。如果不采取应对措施,安世在欧洲的资产可能会被一步步拆分掉,届时,中国企业在海外的生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