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在的,即使到现在为止,折叠屏手机产品也是一直都没有普及,归根结底还是那几点原因。
比如产品的耐用性、定价、软件适配度等,这些都是影响消费者对其进行选择的关键要素之一。
但是,当安卓阵营的折叠屏手机已经迭代到第四代、第五代时,苹果的折叠屏设备终于从传闻走进了摩根士丹利的投资报告。
这份发布于11月5日的报告明确指出:苹果首款折叠屏iPhone将在2026年下半年正式亮相。

虽然此前也有很多消息爆料了关于折叠屏iPhone的消息,但此次的再次被确认,却带来了更多的惊喜。
根据报告,折叠iPhone将采用2400万像素的屏下前置摄像头,彻底消除刘海和挖孔,这将是苹果自2017年推出iPhone X以来,首次完全移除面容ID组件。
需要了解,当前安卓阵营的屏下摄像头方案普遍存在前置成像质量下降的问题,而苹果选择等待技术成熟至2400万像素级别才正式应用,延续了其“不追求首发,但追求体验”的产品哲学。
不过,这也意味着用户需要适应屏下指纹或密码解锁,对于习惯了面容ID的苹果用户来说,这或许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

不可否认,苹果在折叠设备上放弃面容ID的原因非常简单,除了屏下摄像头需要占用显示区域外,折叠形态带来的结构挑战可能是更关键的因素。
在有限的机身空间内,既要容纳铰链机构,又要保持轻薄特性,移除复杂的面容ID模组显然是为结构设计做出的必要妥协。
而且影像系统的配置同样透露出苹果的产品思路,后置双摄、取消长焦镜头、没有可变光圈和ToF传感器。
这些变化都意味着新机并非要取代iPhone Pro系列的专业影像地位,而是要打造一款极致轻薄的折叠设备。

同时新机采用的4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作为主摄的配置颇具巧思,在折叠展开后,用户可以获得更广阔的取景范围。
而放弃长焦则暴露出苹果的务实考量:在折叠机的初期阶段,优先保证基础体验的完善比堆砌功能更重要。
这种“做减法”的逻辑在苹果历史上屡见不鲜,笔者记得初代Apple Watch首先聚焦健康监测,而非追求全功能智能手表。
首款折叠iPhone显然将“便携性与屏幕体验”置于最高优先级,因此实力这方面,并不一定会弱。

硬件配置方面,A20芯片与C2 5G调制解调器的组合值得关注。
从A4芯片到M系列处理器,再到5G基带,苹果的垂直整合战略正在进入新阶段。
12GB运行内存的配置也打破了苹果一贯的保守风格,考虑到折叠设备可能带来的多任务处理需求,这样的内存升级显得必要且及时。
5500mAh电池在折叠屏设备中属于主流配置,但结合苹果的芯片能效优化,实际续航表现值得期待。

定价方面也非常清晰,2000美元的定价(约14254元人民币)再次证明了苹果的定价自信。
这个价格不仅是当前旗舰机的1.5倍,也高于大部分安卓折叠屏设备。
苹果显然瞄准的是“超高端”细分市场,目标客群可能是那些追求最新科技、预算充足的专业用户和科技爱好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定价策略与苹果的产品发布传统一致:在新品类推出的初期,通过高定价筛选早期用户,同时为后续产品留下价格下探空间。

总之,对于消费者而言,折叠iPhone的到来意味着更多选择;对于行业而言,这可能是折叠屏市场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
毕竟,当最保守的玩家都入场时,说明这个市场已经准备好了,大家觉得呢?一起来说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