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电位仪在20V/50A输出规格下的阴极保护工作原理,基于“电位监测-信号比较-电流调节”的闭环控制机制,通过精确控制输出电流使被保护金属结构的电位稳定在预设范围内,从而抑制电化学腐蚀。以下从核心组件、工作流程及技术优势三方面展开说明:
一、核心组件与功能
恒电位仪本体
作为系统的“控制中枢”,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源(输出电压20V、电流50A),具备恒电位/恒电流双模式切换功能。
内置比较放大器,将参比电极反馈的电位信号与预设保护电位(如钢铁在土壤中为-0.85V~-1.20V vs. CSE)进行差值比较,生成控制信号。
通过移相触发器调整可控硅导通角,精确控制输出电流大小和方向,实现电位动态调节。
参比电极
采用铜/硫酸铜电极(CSE)或高纯锌电极,作为电位测量的基准。其电位稳定,不随被保护金属结构电位变化,确保测量准确性。
埋设在被保护金属结构附近,实时监测电位变化,并将信号传输至恒电位仪。
辅助阳极
连接恒电位仪正极,通过电解质(如土壤、海水)向被保护金属输送保护电流。
常用材料包括高硅铸铁、铂钌合金等,具备耐腐蚀性和长寿命特点。
被保护金属结构
如海洋平台导管架、储罐底板等,通过阴极极化(获得多余电子)抑制阳极溶解反应,从而减缓腐蚀。
二、工作流程
电位测量
参比电极实时采集被保护金属结构的电位信号(如-0.8V vs. CSE),作为反馈信号传输至恒电位仪。
信号比较与放大
恒电位仪内的比较放大器将反馈电位与预设保护电位(如-0.95V vs. CSE)进行差值比较,放大差值信号以驱动控制电路。
电流动态调节
控制电路根据比较结果,通过移相触发器调整可控硅导通角,精确控制输出电流大小和方向:
若监测电位高于设定值(保护不足),则增大输出电流(如从30A增至50A);
若监测电位低于设定值(过保护),则减小输出电流。
最终形成动态平衡,确保电位稳定在±5mV误差范围内。
电位维持
输出电流经辅助阳极流入电解质(如土壤),再流至被保护金属结构,最终返回恒电位仪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通过持续反馈调节,使金属结构电位始终维持在保护电位区间内,阻断腐蚀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