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智能测试桩(电流电位)集成了北斗卫星导航、高精度传感、智能分析与无线通信技术,在金属结构(如管道、储罐)的腐蚀防护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以下是使用北斗智能测试桩(电流电位)时的注意事项,涵盖安装、使用、维护及安全等方面:
一、安装注意事项
选址合理性
位置选择:应安装在阴极保护系统沿线,便于测量电位、电流等参数。优先选择地基坚实、易于接近和观察的位置(如小路旁、田埂),避免交通繁忙区域或水域。
环境因素:考虑土壤电阻率、地下水位等地质条件,确保测试环境对测量无干扰。避免安装在长效参比电极正上方,防止电磁干扰影响测量精度。
特殊场景:在空间狭窄的城区可采用微型测试桩,通过无线Mesh网络组网;海底管道需部署水下测试桩,表面涂覆防污涂层,结合声学通信传输数据。
基础施工规范
基坑开挖:根据测试桩尺寸挖掘基坑,深度通常为0.5-1米,底部平整夯实。若需接地,预留接地极安装位置。
混凝土浇筑:使用C20以上混凝土,表面水平误差≤5mm,预留安装位置。混凝土凝固需24-48小时(根据气温调整)。
稳固与垂直:将测试桩固定在基础上,确保垂直度偏差≤1°,并用防水胶或橡胶垫密封连接处,防止雨水渗入。
电缆连接
绝缘检查:连接前检查电缆绝缘层是否完好,避免短路或漏电。
固定方式:使用不小于6mm²的测试电缆从底部穿线孔引至接线板,用铜鼻子压紧固定,通过跨接片与原管道测试线连接。
余量预留:电缆长度留出不少于10%的余量,防止温度变化导致拉断或接触不良。
电源与通信配置
太阳能板安装:固定在测试桩顶部或附近,角度朝南(倾斜角=当地纬度+5°),连接至内部电源模块。
通信模块:绑定4G/5G或卫星通信模块,确保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平台。测试网络连接,确保数据稳定性。
二、使用与维护注意事项
电源管理
定期检查:太阳能板供电或电池供电系统需定期检查,确保正常工作。
电池更换:根据电池寿命和实际情况及时更换,避免因电源故障影响测试桩运行。
数据采集与传输
参数设置:通过配套软件或手机APP设置采集时间间隔、上传时间等参数。
时钟同步:确保内部时钟模块准确无误,避免时间偏差导致数据错位。
数据验证:对比现场测量值与标准仪表数据,调整传感器零点/量程。
定期巡检
工作状态检查:每月检查线缆连接是否牢固、太阳能板是否清洁、设备外壳是否损坏。
数据上传监控:确保通信模块正常工作,数据上传频率及完整性符合要求。
防锈处理:在潮湿或多尘环境中使用的测试桩需定期防锈,延长设备寿命。
故障处理
定位信号弱:确保测试桩正面朝上,无金属遮挡,尝试更换安装位置。
数据上传失败:检查通信模块状态、SIM卡资费及网络覆盖,重启设备后重试。
电池电量低:清洁太阳能板表面,检查电源连接线是否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