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有人认为,现代战争的核心是导弹、战机、舰艇等装备的直接对抗。但事实上,未来战场的胜负关键,在于制电磁权与制信息权的争夺,制电磁权成为左右战局走向的无形力量。

美国在电子战领域长期占据领头羊地位,在全球范围内鲜有对手。以雷神公司研发的AN/ALQ-249下一代中波段干扰机吊舱,被外界评价为性能极强的电子战系统,目前已进入量产服役阶段,并列装于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
该装备的干扰功率较前代装备提升10倍,任务处理能力更是达到老款机型的4倍。支撑这一跨越式提升的核心,是最新的有源相控阵技术。
美国军工领域甚至认为,该吊舱性能已接近当前电子战装备的技术极限,进一步突破难度极大。这一表述虽有夸大成分,却也侧面体现出美国对该装备性能的高度自信。
不过,中国在电子战领域的实力同样不可小觑。近年来中国电子工业稳步发展,从基础元器件研发到系统集成应用,逐步构建起完整且先进的产业体系。有了这一坚实基础,中国电子战装备研发水到渠成,整体实力已跻身世界前列。
近期更传来重磅消息称,中国的一款新型电子战武器研发成功,不仅可使敌方主流的跳频抗干扰技术彻底失效,还能实现多目标同步对抗。
该武器的核心突破在于实现单天线多束聚焦电磁波发射技术。这意味着该装备可同时对空中、水面、地面多类目标实施精准干扰,真正达成多域协同对抗能力。
若对比中美两款新型装备,美国AN/ALQ-249的优势集中在功率与任务处理量上,而中国这款装备则在多目标对抗与抗干扰破解能力上更具特色,双方形成了各有优势的竞争格局。
中国这款新型电子战装备的优势,远不止多目标对抗这一点,该有多种特性均能在实战中发挥关键作用。
目前,科研团队已完成该武器小型化版本的实验室测试,且测试结果达到预期标准。电子战装备小型化一直是行业技术难点,此次突破意味着该装备不再受限于大型作战平台,未来可灵活部署于战斗机、无人机、舰艇及地面作战车辆等多种平台,实现海陆空天多领域覆盖。这种多种平台适配能力,大幅提升了装备部署的灵活性与作战适应性,为多样化战场环境提供了可靠的电子战支持。
同时,该装备可在高功率状态下稳定运行,同时覆盖广阔的频谱范围发射电磁波。此前需多台干扰吊舱协同才能实现的干扰效果,如今单台装备即可达成,作战效率大幅提升。
装备负载的减轻,不仅能提升作战平台的续航能力,还可预留更多空间搭载弹药或其他设备,为作战行动创造更多优势,使敌方电子系统难以防范。
另外,该装备的抗干扰破解能力非常突出。电子战装备的实战效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敌方抗干扰技术的破解能力。当前,跳频技术是各国军方常用的抗干扰手段,通过快速切换频率躲避干扰,而中国这款装备可有效克制该技术。
这意味着,敌方老旧作战平台在面对该装备时,其通信系统与雷达系统将陷入瘫痪,丧失战场感知与协同作战能力。
科研团队还对装备的数字阵列天线进行了控制方式创新,进一步提升了多目标对抗效率,避免了多目标作战中的协同难题。
不仅如此,该装备功能多元,适配复杂战场环境。无论是压制敌方雷达信号、切断通信链路,还是干扰制导武器信号,均能高效完成任务。
当前战场电磁环境日益复杂,信号密度与干扰强度持续提升,这款多功能装备的出现,为中国电子战对抗提供了更多战术选择,摆脱了单一作战模式的限制。
目前全球具备先进电子战吊舱自主研发能力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与以色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美国AN/ALQ-249列装后,将使EA-18G咆哮者电子战飞机战斗力实现质的飞跃。以色列天蝎座-SP吊舱则以小型化优势著称,虽体积与导弹相当,却能实现多方向目标识别与压制,为战斗机提供可靠的电子防护。

中国则凭借歼-16D电子战飞机的服役,正式在电子战领域站稳脚跟,打破了美以两国的技术垄断。
此次新型电子战武器的研发成功,进一步推动中国在电子战技术领域实现突破,不仅缩小了与美国的差距,部分技术领域甚至实现了弯道超车。
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这款新型电子战装备不仅能增强自身军事实力,在军贸市场中也具备广阔前景。这项新技术或将为中小国家提升国际竞争力提供助力。
从当前发展态势来看,中美两国在电子战领域已形成双雄并立的格局,与其他国家相比,两国在技术层面已建立明显优势。
而中国的独特优势在于,依托完整的工业体系与高效的成本控制能力,能够实现先进电子战装备的大规模列装,真正达成可规模化应用。相比之下,美国部分先进装备因成本过高,仅能少量列装,难以实现大范围部署。
随着这款新型电子战武器后续完成列装,中国在制电磁权争夺中将具备更充足的底气与更多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