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现代的空战早已从导弹与机炮的简单的对决升级为电磁频谱的无声的厮杀,各类的无人机、电子对抗等新型的空战武器也使得空战的复杂性大大提高了。
随着大国之间的高超音速飞机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一种不携带致命导弹却能让敌方的雷达“失明”,将敌方的通信“失声”的飞机——电子战机,正成为大国博弈的“王牌”,三大军事强国中美俄的“数字之争”也逐渐演变为了一场高水平的“科技博弈”。

而美国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的规模也已跃居全球之首,近日已达到160架的规模。基于美国的11艘航母都配有4至6架这样的“标配的杀手锏”,其余的又都部署在了陆基的部队中,不由得将全球的电磁压制网络都打了个满帆的气势!
借助对F/A-18F超级大黄蜂的深度改造,EA-18G的配备了先进的ALQ-99干扰吊舱,能以宽频的电磁波的形式将数百公里的空中或地面的各类雷达探头都给“盲了”,从而为F-35的突防战成了一道无形的“保护伞”,对敌方的各类导弹系统都能让其“瘫痪”不敢轻易出手。但如同一枚久负重任的“老将”般的F-35机队,辉煌的战果背后也掩盖了它的“老化”问题——单架的成本已达亿美元以上,而随着全球的部署其维护的压力也随之日俱增。

而俄罗斯的电子战机的务实之路就更加明显了,其核心的战力竟仅仅就20架苏-34M的战机就支撑起来了。
借助了集成的Khibiny干扰系统的苏-34M不仅能像普通的轰炸机一样挂8吨的弹药执行各种轰炸任务,而且还能在轰炸的同时同步实施对敌的电子压制,对敌的指挥、通信、导弹等的指挥系统都能实施有效的干扰。这种“一机多用”策略源于经济压力与实战需求:俄乌冲突中苏-34系列损失惨重,资源必须精打细算。
借助巧夺低空的天时地利,苏-34M不仅一再地将“高”降低了自己的身影,还借地形的掩护一一一一一不时地将“高”给了敌方的制导雷达,在叙利亚的战场上屡试屡胜的成功的将“高”给了敌方的制导雷达,充分展现了“小而精”的出色生存智慧。不过,数量过少使其容错率极低,任何损失都可能伤筋动骨。

其电子战机的发展迅速,几乎以抢先的速度占领了全球的主流,使得中国的电子战机已经跃居世界之首,歼-16D自2021年珠海航展亮相后,短短四年内数量已突破60架,形成中型作战编队。
歼-16D基于国产歼-16战机开发,配备多频段干扰吊舱和自主研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东海演习中多次成功模拟压制敌舰雷达,为歼-20等隐身机构建“电磁安全区”。
而最关键的则是中国已初步构建起了从原设计、制造到整机的全部航空工业链条,沈阳飞机公司的年产能也已经达到了上百架的歼-16的量产,为歼-16D的快速列装打下了基础,此外,舰载版歼-15DT的亮相,进一步填补了中国航母编队的电子战空白。
可见中美俄的电子战机数量所体现的不仅仅是兵器的数量的对比,更折射出其在战略上的截然不同的根本性质和不同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不同。

通过建立雄厚的全球航母网络,美国就已实现了对世界的“电磁霸权”,而中国则以其庞大的工业体系的强大支撑,正在以“规模化的追赶”之势,逐步地从“追赶”走向了“超越”的道路,而俄罗斯则以对资源的多功能的设计应对其自身的资源的严重的限制。
伴随人工智能的不断突破与隐身技术的逐步深入的融合,未来电子战机的发展必将向更高的智能化、更大的协同化方向推进。尽管中国的歼-15DT等新型的机型已经在某些方面的性能上甚至都已对标甚至超越了美国的EA-18G,但美军的却依然凭借其所积累的丰富的实战经验和完善的数据库的优势而处于了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这场无形战场的角逐,注定重塑未来空战规则。
在叙利亚战场上,苏-34M凭借低空突防与,多次成功干扰中国崛起速度令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