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第47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提交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状况报告》(State of Conservation Report, SOC),这是该遗产自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提交的第5轮保护状况报告,标志着中哈吉三国在世界文化遗产协同保护领域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
“丝绸之路: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跨国系列遗产,自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来,一直备受全球关注,其跨国保护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相关报告的编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信息汇总与决策支撑角色。
2019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以下简称 IICC-X)在第三轮定期报告的编制过程中,与三国共同确定了统一的报告标准和规范,从报告格式、内容框架到数据统计口径等方面均作出了明确规定。在报告编制过程中,三国能够依据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信息收集与整理,确保报告内容的一致性和可比性。例如,在对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的统计上,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使得各国数据能够相互对比,为评估整个丝绸之路遗产地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为落实第4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决议,IICC-X发挥“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协调委员会国际秘书处”及“中哈吉三国工作组秘书处”的双重职能,系统性推进了三国协作,统筹SOC报告的编制。受中国国家文物局、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国文化部门委托,IICC-X组织三国专家团队完成了2024年度SOC报告的编写,2024年10月,IICC-X在西安组织召开了“长安—天山廊道SOC报告联合研讨会”,三国代表充分交流,分享本国在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最新工作动态。在报告编制过程中针对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缓冲区范围内拟议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和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了遗产影响评估,完善并重新提交了地籍图,确保了报告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通过对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缓冲区范围内这两个项目的妥善处理,中哈吉三国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为类似项目的推进提供了宝贵经验,也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并于2024年12月1日前如期提交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
同时,IICC-X组建专项团队对廊道中国段的22处遗产点进行了保护管理状况的现场核查,为报告提供了精准数据支撑。IICC-X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开展合作,实施了丝绸之路 : 长安 - 天山廊道的路网”遗址点数字化保护空天信息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空天技术定量观测优势,重点围绕水文、沉降、滑坡和地表覆盖等自然与人为综合作用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旨在通过科学发现,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面临的人为扰动和防灾减灾现实瓶颈问题。
此外,IICC-X持续强化丝绸之路信息平台建设,升级维护了丝绸之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AIMS)。该系统以中英俄三语为支撑,涵盖遗产新闻、考古、保护等多领域信息,目前已收录超过6万条资讯和1.5万余个自建遗产点数据,为三国遗产保护提供了高效的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撑。
为纪念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0周年,2024年IICC-X特别举办了“纪念丝绸之路列入名录10周年”摄影展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展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沿线各个遗址点,以及反映自然环境和人文风貌的照片、图片资料,展览生动呈现了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独特价值与魅力。这些优美的图片不仅增进了公众对丝绸之路的了解,更唤起了人们对文化遗产的关注,有力促进了丝绸之路文化的繁荣。活动全面阐释了“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所蕴含的突出普遍价值,生动再现了丝绸之路在历史上作为东西方融合、交流与对话的重要通道,以及其近两千年来为人类共同繁荣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此次保护管理状况报告的顺利通过审议,这不仅是对三国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凸显了跨国协作在世界遗产保护领域的关键作用。下一步,作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的“桥梁”,IICC-X将继续发挥其国际组织职能,协调中哈吉三国持续保持紧密沟通,推进管理规划的修订工作,进一步强化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与展示阐释等任务,推动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