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效参比电极(测量电位MCT-2)的工作原理基于铜与硫酸铜溶液之间的电化学反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交换机制实现电位的长期稳定输出,其核心原理及实现方式如下:
一、核心电化学反应
- 氧化还原反应
- 铜棒(阳极):在饱和硫酸铜溶液中,铜棒释放铜离子(Cu²⁺)进入溶液,同时从外部电路接收电子,形成铜原子沉积在铜棒表面。
- 溶液(阴极):溶液中的铜离子(Cu²⁺)接受电子,被还原为铜原子,沉积在铜棒上。
- 总反应:Cu²⁺ + 2e⁻ ⇌ Cu
- 平衡电位:在标准条件下(25℃),该反应产生的电位约为+316m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SHE),作为测量其他电极电位的参考基准。
- 离子交换机制
- 陶瓷外壳:电极采用多孔陶瓷罐体封装,允许土壤或介质中的离子(如H⁺、OH⁻、Cl⁻等)与硫酸铜溶液进行缓慢交换。
- 电位稳定:离子交换维持了硫酸铜溶液的浓度稳定,从而确保电极电位长期稳定在±20mV以内。即使在极化电流小于5μA的情况下,电位波动也小于±30mV。
二、结构设计与材料选择
- 电极芯
- 材料:高纯度铜棒,确保电化学反应的纯净性和可重复性。
- 作用:作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活性中心,提供稳定的电位输出。
- 电解质溶液
- 成分:饱和硫酸铜溶液,含有未溶解的硫酸铜晶体(蓝色结晶)。
- 作用:提供铜离子(Cu²⁺)的来源,维持电化学反应的持续进行。溶液需保持饱和状态,即底部始终有未溶解的晶体存在。
- 陶瓷罐体
- 材料:多孔陶瓷,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耐腐蚀性。
- 作用:封装电极芯和电解质溶液,防止外界环境(如水分、杂质)对电极的干扰,同时允许离子交换以维持电位稳定。
- 电缆线
- 作用:将电极与测量设备(如万用表、恒电位仪)连接,传输电位信号。
- 要求:采用低电阻、耐腐蚀的导线,确保信号传输的准确性。
三、工作过程与电位输出
- 埋设与初始化
- 埋设位置:通常埋设于被保护金属结构(如管道、储罐)附近,深度≥1m,距结构100-300mm。
- 初始化步骤:
- 打开电极端帽,倒入硫酸铜晶体。
- 加入蒸馏水或纯净水,使晶体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标志为管体内始终有晶体存在)。
- 拧紧端帽,将电极埋入土壤或介质中。
- 电位测量
- 测量方法:
- 将电极插入电介质(如土壤、水)中,确保端部与介质充分接触。
- 使用万用表或电位计,一端接参比电极引出线,另一端连接测试线或测试端子。
- 读取并记录电位值,用于评估被保护结构的阴极保护状态。
- 长期稳定性
- 离子交换平衡:陶瓷罐体允许土壤中的离子与硫酸铜溶液进行缓慢交换,维持溶液浓度稳定。
- 电位波动控制:通过特殊材料和结构设计,确保电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电位波动≤±20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