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需要两小时完成的低电压数据统计分析,现在1分钟就能完成,既精准又高效。”这是国网榆林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低电压管控员燕宇在进行日常低电压治理监测时的切身感受。
从两小时到1分钟,体现的是时间的变化、速度的提升,更体现的是该公司坚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全面推进数字化场景建设,推动配网指挥数字化转型的有益探索。
全景可视 停电管控驶入“快车道”
“停电是否必要,要根据一线班组提交的资料进行判断,信息的准确性和全面性非常重要。”榆林供电公司供电服务指挥中心配网抢修指挥班负责人姜金科说。
据姜金科介绍,过去,停电信息要靠人工收集、整理、核对,不仅流程繁琐,还极易出现遗漏和延迟,平均耗时长达6小时,工作量大,曾是该公司面临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为解决停电管控不精准、不严格的问题,该公司坚持数智赋能,依托智能供电服务指挥系统,利用GIS停电可视化展示模块,加快配网“一张图”建设,实现了配网停电信息全景化展现。
该系统功能强大、界面清晰,具备自动同步停电数据与居民用电信息的功能,并通过颜色变化直观真实反映供电线路停电频次,同时,可“一键”形成停电分析报告,从而有效防范了停电的随意性,提高了应急指挥和抢修作业的精准度。
工单革命 低电压治理“线上闭环”
10月15日,在榆林市榆阳区金鸡滩镇柳卜滩村,国网榆林市榆阳区供电公司施工人员完成最后一台变压器安装后,该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面竣工。此次改造工程,累计新建及改造高低压线路53.3千米,新增变压器5台,容量2380千伏安,整治表箱247个,曾困扰该村电压不稳、供电不足的问题得到根治。柳卜滩村的电网改造,是榆林供电公司协同联动治理低电压问题的一个具体实践。
低电压是客户用电的“顽疾”,也是榆林供电公司下大气力攻坚的重点问题。该公司坚持以客户意见为依据,以“工单驱动”为抓手,强化供电服务接单、派发、监督、指挥职能,一场动真碰硬的“工单革命”随即展开。
针对低电压工单重复派发、闭环难、处理不规范等问题,该公司创新推出“供电质量工单”闭环管控机制,通过“一二次回复审核”“成效监测”等措施,实现工单全过程线上流转,倒逼基层站所对低电压问题真整实改,有效防范了重复工单和工单“空转”现象发生。
AI智询 难题查询实现“秒级响应”
“目前哪些线路低电压比较严重?哪些区域问题突出?”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在过去,对供电服务人员来说,却是一项耗时费力且容易出错的工作。为此,榆林供电公司率先引入人工智能“光明大模型”,并将其打造为低电压问题查询的智能助手。
“光明大模型”的应用,如同为低电压治理装上了“智能导航”系统,工作人员只需输入文字提问,如“南郊台区最近是否出现低电压?”系统即可在数秒内精准反馈台区运行状态、历史治理措施,效率较人工查询提升80%以上,也标志着该公司供电服务指挥步入智能化新阶段。
目前,榆林供电公司已组建供电服务指挥创新柔性团队2个,开发并落地数字化场景3个,上线RPA流程机器人10余项,累计节约工时超230小时,创造经济效益60余万元,其配网抢修指挥班也荣获国网陕西电力“数字化转型先进集体”称号,多项成果获国网陕西电力数字化转型一、二等奖及推广奖。
同时,该公司依托数字化技术手段,加快了低电压台区治理,今年以来,共治理低电压台区521个,治理率同比提升23.21%,客户用电获得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通讯员 杨扬 燕宇)
编辑: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