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场中传出了华为Mate70Air处理器的细节,一时间真的是将麒麟9020系列推上了风口浪尖。
尤其是衍生出的9020A和9020B版本,更是引起了诸多花粉的热议,其中“屏蔽核心降档使用”、“废物再利用”、“华为刀法看不懂”等说法不绝于耳。
在一片争议声中,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麒麟9020的这“两兄弟”?这背后隐藏的,是无奈之举,还是精妙的产业智慧?
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给大家详细分析下麒麟芯片的秘密,看看在接下来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麒麟处理器到底是如何进行发力的。

首先,让我们清晰地梳理一下这次曝光的麒麟9020家族谱系!
其中旗舰核心是麒麟9020(满血版),CPU采用创新的1*2.50GHz泰山超大核+3*2.15GHz泰山大核+4*1.60GHz自研小核的八核心设计。
GPU为马良920,具备4个计算单元(CU),运行频率为840MHz,这无疑是家族中的性能王者,将搭载于Mate70系列的顶级型号(如Pro+)上。
次旗舰/主流核心是麒麟9020A,CPU维持与满血版相同的“1+3+4”八核心架构,但在频率上可能略有下调。
线程同样为8核12线程,GPU马良920,但CU数量从4个削减到3个,但对日常使用体验影响甚微。

入门/高效核心麒麟9020B,其CPU的架构发生较大变化,变为“1+2+3”的六核心设计,即减少了一个大核和一个小核。
线程: 随之变为6核9线程,GPU则是变更为马良920A,CU数量进一步削减(据信砍了2核,可能仅为2CU)。
这是名副其实的“精简版”,旨在满足对性能要求不极致的场景,但可以看出来,芯片的变化幅度确实不小。
但是,这番清晰的“刀法”,立刻引起用户的热议,其中“屏蔽核心”等于“废物利用”属于很刺眼的声音了。

持此观点者认为,这是由于国产芯片制造良率不高的无奈之举,将生产过程中部分核心不完美的芯片,通过屏蔽瑕疵单元的方式,降级为低规格型号出售。
其实从半导体产业的通用实践来看,这种操作并非新鲜事,甚至可以说是行业惯例,英特尔、英伟达、AMD等巨头深耕此道数十年。
一颗理想的芯片晶圆上,并非所有核心都能完美达到最高频率和功耗标准,那些无法作为顶级产品出售的芯片,并不会被废弃,而是经过严格测试,屏蔽掉有缺陷的部分,以较低规格、较低价格推向市场。
如果麒麟9020A/B确实采用了此策略,我们首先应该看到其合理性乃至先进性,这标志着华为及其合作伙伴在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和供应链管理上正走向成熟,能够像行业巨头一样,实现一颗晶圆的价值最大化。
甚至笔者觉得这不是“废物利用”,而是 “精兵简政”与“物尽其用” 的智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麒麟9020A/B并非简单的“残次品”,它们与满血版9020共享了最核心的技术基因。
比如采用相同的先进制程,这直接保证了能效比的基底。
相同的CPU/GPU微架构,意味着即便是“精简版”,其单核性能、能效表现也继承了旗舰架构的优势,远胜于旧的或低端架构。
更何况相同的NPU、ISP、基带是用户体验的关键,这意味着在AI能力、拍照成像质量和网络连接速度上,A/B版本依然能提供“华为级”的体验。

华为所做的,是在封装、性能与功耗的调校、测试标准以及配套软件驱动上,根据不同定位进行优化。
例如,9020B可能会被设定在更保守的功耗墙内,以追求极致的续航。
因此,这不仅是“废物利用”,更是 “技术下放” 。
它让更多预算有限的消费者,也能享受到源自旗舰平台的稳定、流畅和先进的功能体验。

不管怎么说,麒麟9020A/B隐藏的最大秘密,并非技术上的“瑕疵”,而是华为在复杂市场环境与供应链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深谋远虑。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表达的吗?一起来说说看吧。
上一篇:成都高新区伟创力电子经营部(个体工商户)成立 注册资本1万人民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