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会思考、能创作的数字人分身成为全场焦点。这些打破虚实边界的“数字伙伴”,成为展现人工智能进化的绝佳窗口。
数字分身领衔
AI盛宴解锁智能新形态
在屏幕中播报的不是记者本人,而是记者的数字人分身,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现场,数字人不仅可以帮记者做现场播报,还能够穿越到不同的地点,根据不同的场景创作对应的内容。
数字人如此聪明的背后,其实是依靠多模态融合技术,实现语气、动作、表情与讲解内容完全匹配,就像真人一样自然生动。而大模型的万亿级知识储备,让数字人的脑子里装着海量信息、行业知识,不管什么话题都能对答如流,回复质量、效率甚至超过真人。眼下,这样的数字人已经应用在直播带货等场景中。
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复刻”从1到100,还能“诞生”从0到1。记者现场输入一段文字,同时上传几张图片作为参考,这个系统就能快速融合图片中的人物、场景、服装等元素,在很短时间内就生成了一段视频。
参展商 李杨:多图参考的功能,它不再是单一的文生视频或者图生视频,而是通过更多图像参考的能力来实现更多元素的融合,可以极大地解放用户的创意和想象力。
现场还展出了多个可以鉴别AI生成的深度伪造视频的大模型。这款大模型可以大模型支持八种AI鉴伪方法,准确率达到95%,曾在这种国际顶尖的可解释性深度鉴伪竞赛中获得冠军。
参展商 赵宇:第一,面部边缘有点不清晰。第二,背景的车有些融合现象。第三,在一个狭窄的人行道上出现了汽车行驶。
还有的鉴伪大模型主要用于金融领域,通过AI人脸视频鉴伪技术,把“肉眼看不见的伪造痕迹”放大呈现出来,实现像素级AI防诈。
参展商 李明:就好比眨眼间,我们能够在一片枣林当中,快速找到那颗表面完好、但内核开始腐败的大枣。能够在金融行业的远程开户、身份核验以及大额交易的身份验证等场景中快速落地。
AI智能体暖心又实用
科技贴近生活新场景
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一批贴近生活的智能体成为人气焦点。从能互动撒娇的电子宠物,到能解读病历的健康管家,再到打破语言壁垒的实时翻译屏,人工智能正以更温暖、更实用的姿态融入日常生活。
展会现场,一款毛茸茸的玩具吸引了很多人注意。看起来和普通玩偶区别不大,但这其实是一款AI电子宠物。
摸摸它,它就能做出不同的表情,还有不同的动作,把它放倒,还会做出一个眩晕的表情。
参展商 徐方:虽然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简单的小玩具,实际上它背后有大模型技术,有传感器技术,有声纹识别技术。它能够更懂你,能够记住你的喜好,会有不同的反馈。目前情绪价值还是很流行的。
不只是陪伴,提供情绪价值,人工智能还能帮我们寻医问药,提供实际帮助。
像这样的医疗诊断报告,可能里面有一些专业的名词,我们看不太懂,这时候只需要用手机拍一张照片,交给健康管家来看一下。几秒钟的时间,就把报告里的一些专业术语名词进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诊断结果。不仅如此,它还给出健康建议,提示我们应该怎样就诊和怎样复查。
参展商 刘燕:学习了超万亿级别的专业医学语料库,也连接了全国上千个专业的医学团队,同时大模型还具备循证医学的能力,所以在用户提问过程中,它可以做到像医生一样去追问用户。
像这样聪明的智能体,展会现场随处可见。记者注意到,这个展台前,外国观众和中国展商,说着两种语言却能无障碍实时对话。流畅沟通的奥秘,就在这块透明屏上。搭载了语音同传大模型,能够实时翻译,一块屏幕两边各自显示自己的语言,打破交流的壁垒。
专业观众 迪昂•威金斯:我觉得这是个特别好的想法,这是一种新的呈现方式,使用在酒店、银行等地,用于面对面交流,会创造出巨大的机会。我认为中国的人工智能正在起飞。
不只是一项项智能终端吸引全球目光,创新产品的背后,编程也正悄然发生变化。只需要写出具体需求的文字,就能自动编写代码,生成程序和应用。
参展商 金心仪:这款大模型主打的是编程能力,普通人可以拿来写小游戏,或者是日常的工具。不仅是编程能力非常强,在品位的提炼上面,好看的字体、配色方案、排版,让大家不但得到一个能运行的东西,而且美观。
在“全球首发”“中国首秀”新品方面,这款AI启蒙教育机器人,面向4~12岁青少年,提供随时随地的AI语音的科普问答和视觉识别交互等多种应用,还能结合编程语言,逐步提升青少年的AI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