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去两季的国产AI处理器市场分析文章里,电子工程专辑都特别提到过在视觉SoC芯片范畴内,全志科技在业绩方面的突出表现。上月末刚刚公布的Q3季报显示,全志延续了营收表现上的强势,业绩迎来不错的增长。
业绩增长的原因并不复杂:全志作为一家抓住了这波端侧/边缘AI机会的企业,推进大量端侧AI产品的落地是个中关键,比如我们在前不久的安博会上看到全志展位上展示的智能视觉、智慧楼宇、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汽车电子等各类应用。

全志科技智慧视频/运营商事业部总经理郭琦在接受采访时说:“用一句话概括,是全志聚焦在了细分赛道,比如AI IPC(智能互联网协议摄像机)、AI眼镜、AI扫地机、OTT盒子、投影等等。”“中短期内,我们布局端侧AI,结合我们的方案和背后的AI模型,给客户提供全志的整套AI产品。”

全志科技智慧视频/运营商事业部 总经理 郭琦(右)
借着全志在今年安博会上亮相的V系列新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和全志的对话,我们更有机会理解所谓的“抓住边缘AI机会”究竟是怎么回事,以及当下的市场究竟看重些什么了。
AI芯片,从AI眼镜说起
全志产品系列广泛而丰富,A、F、H、R、T、TV、V产品系列全面覆盖了消费、工业和车载等多个应用领域,同时还有智能电源管理芯片,无线通信芯片和信号链芯片系列产品,而安博会上亮相的就是全志聚焦于安防与视觉的V系列产品。
作为更契合“安博会”主题的芯片产品,基于视觉及AI技术着眼于IPC、门铃门锁、行车记录仪、运动相机、词典笔、AI智能硬件等的V系列产品,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本次展示的主角。现场更受人关注,也是全志这次力推的,主要是V881、V861、V838、V821四个系列,以及配套可实现系统级低功耗的AXP专用电源管理芯片。
这四个系列涵盖了从高性能到轻算力,从多路扩展到微型封装的产品梯队,目标应用自然也是多样化的。不过以解决方案和应用的面貌亮相时,展位上占据C位的就是AI眼镜——也是近两年市场的超级热点。“今天我们展位最亮眼的是AI眼镜这一片。”郭琦说,“现场可以用它拍照、录视频、分享,同时用大模型来分析照片和视频...这个流程很有趣。”


在我们看来,全志在AI眼镜领域的布局,本身也是其端侧AI市场的某种浓缩。全志今年的半年报中也提到,在智慧视觉应用方向,“公司紧抓AI眼镜机会,短时间内快速完成V821的AI眼镜方案交付”;“当前基于V821「慧眼」解决方案的AI眼镜已完成客户首发”,“并正式开始规模销售”。

全志在介绍中将V821定位于“轻算力多目与无线双频集成”应用方向,所以这是个高配内置双频低功耗Wi-Fi 4+支持BLE蓝牙配网的芯片;单核RISC-V CPU(1.2GHz)+ MCU(600MHz);编码方面支持4MP@30或2MP@60 H.264,和8MP拍照;而且“支持低功耗Wi-Fi全集成的预录和AOV(always-on-video),一套SDK完成音视频和无线保活开发”...
郭琦告诉我们,V821已经量产近百万台,而面向AI眼镜迭代款的V881“预计年底提供样片,明年Q1就能出货”。“V881支持1200万像素到2400万像素拍照,且录像分辨率支持到了4K;与此同时算力也更高到1T,部分典型工作的待机功耗也有所下降优化,同时如V821一样保持了WiFi与Bluetooth集成技术。”全志在宣传资料中提到V881面向“4K穿戴视觉”,当应用于AI眼镜时,强调更高的集成度、更高算力与更低功耗。


V881系列芯片;左下图为基于V811的双4K+AI硬件评估开发板;右下图则为基于V881的AI眼镜硬件板;这颗芯片基于双核玄铁C907+单核E907,配有1TOPS NPU,支持4K30 H.264/H.265视频编码,支持24MP拍照;支持畸变矫正/EIS防抖/PDAF对焦;连接方面则升级为对Wi-Fi 6 2.4GHz+5GHz,以及BLE的支持;特别适用于AI眼镜、AI穿戴相机等AI视觉类产品...
更进一步的,“未来还会有V883乃至后续的更先进系列,并提供语音与视觉的多模交互体验。”从全志给出的官方路线图来看,郭琦所说的V883是一款防抖、AOV、ISP都获得升级、AI算力提升至4TOPS的芯片。只不过芯片本身并非全志赢得市场的全部。
芯片之外,需要“生态链式的打法”
在此前介绍AI眼镜生态的文章中,我们就谈到制约AI眼镜技术发展的“不可能三角”,即性能、重量、续航三者的不可兼得,或者说三者间的权衡与取舍。从系统角度来讲,郭琦还提到市场对AI眼镜的需求包括了“要好看”,因为“AI眼镜,具备AI能力之前,首先还是个眼镜”,有装饰属性。
所以需求非常明确:无论未来AI眼镜在功能上怎么变,这四要素必然是AI眼镜技术上的发展方向:更轻、更好看、更高算力、更久续航。
从芯片角度来看,方向自然就是更高算力、更低功耗、更小尺寸。V881相较V821就是这样的升级,包括“借助制程、设计的升级,去实现更高的算力和更低的功耗,这原本就是全志擅长的”。而从系统角度来看,“方案端,全志也有自己的PMU”,“PMU也是实现全志全系产品低功耗的一部分”,即前文提到的AXP系列电源管理芯片。

往更偏应用的方向去走,还更大程度涉及到“全志的供应链条”或“生态”。在谈全志如何让AI眼镜实现更进一步的低功耗时,郭琦谈到全志对低功耗理解的深入,依托于“我们对每个细分应用领域的方案都有很深入的理解。”
比如运动相机品类,“运动DV和AI眼镜一样,也需要更好的性能、更低的功耗”,“两者在软硬件上有相似性。”不单是芯片做到低功耗,而需要“全链条”+软硬协作共同达成。“我们2015年开始做运动DV,10年时间的积累都能够应用到AI眼镜上”。
不同应用方向上,“研发团队多年的磨练,才能真正做到工作与待机功耗的同步降低。”比如门锁应用,“在没人靠近时处于关机状态实现低功耗,又需要在有人出现时于300ms内启动同时识别人脸结果反馈到用户手机上...就像AI眼镜从日常待机,在极短时延内进入到工作模式”,保证体验和性能的同时,做到低功耗,“这类成果是需要研发团队多年打磨才有机会做到成熟的”,更是系统层面的工作。
安博会的全志展位上,有个区域是专门给全志合作伙伴准备的,包括全志下游的OEM、ODM厂商、解决方案提供商,比如提供芯片代理/软件支持服务的芯斐电子,做穿戴视觉解决方案的青橙无线、做3D视觉感知与AI视觉的图语信息科技、做声学智能处理及音频检测分析的上海声瀚信息科技等等。
郭琦说,作为芯片企业的全志科技与这些企业或更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是相当紧密的。以AI眼镜为例,要实现更轻的重量、更低的功耗、更高的效率,必然还要从芯片之外的系统层面着眼。“我们的核心方案商,AI眼镜开发方向上国内TOP3有两家都在做全志的方案。”
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持续布局更多、更好的供应链条,包括但不限于内存、电池、ID、镜片,甚至精细到螺丝,因为这和眼镜重量有很大关系。”郭琦谈围绕全志芯片的AI眼镜解决方案、供应链时说,“我们选择的供应商必须是足够好的,还需要引导供应商去做迭代;比如眼镜ID方向上,我们就会去引导他们如何做得更精细...”

除了普通形态的AI眼镜
还有造型更炫酷的运动型AI眼镜
毕竟”有了电池的技术革命,容量更大续航才会更久;有了材料的技术革命,才能让眼镜变得更轻便;还有我们芯片的革命,比如采用新的封装方式,必然是适合AI眼镜的封装”,包括在ID上,“说不定未来也可以和一些知名品牌眼镜厂商企业合作,推出更酷的AI眼镜”...整体上“打造这样一个AI眼镜的生态,提供更多更好的AI眼镜产品。”
AI新机遇,算法和软件也是关键
而在硬件之外的软件方面,“结合算法、SDK,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如全志的“AI算法专区”就展示从目标检测到图像增强的算法套件,能够实现对人形、车辆、宠物、包裹等多类目标的识别;同时集成AI-MEMC、宽动态、智能去雾与图像增强等处理功能,“后续将在端侧及边缘侧持续赋能全志视觉类产品”。

郭琦采访伊始就在谈“软硬结合”,“我们的SDK软件包现如今都结合了AI。图像识别、语义分割、文件检索、语音语控,都加上了AI。”在全志看来,端侧AI应用现如今最广泛的应用是在视觉处理、编码领域。这也是V系列备受瞩目的原因之一:AI眼镜、运动相机、IPC等都是其应用场景。
只不过“这不是有了NPU就能做到的事,还需要研发团队的努力和沉淀。”甚至部分原本属于ISP传统管线处理的工作也正被AI渗透——也就是AI ISP——如“夜视、黑光”都能借助CNN来提亮、降噪。
“现在大家一提到AI就谈算力,谈NPU必须多大。算力固然重要,但不是全部。”郭琦在提及全志AI芯片产品能够脱颖而出的决定性要素时表示,“关键是AI产品需要落地。”全志在半年报中列举技术创新的第二点,就是“完善AI算法及应用落地”。
仍以AI眼镜为例,今年全志“交付了视频防抖算法,有效解决了AI眼镜录制视频抖动的痛点,助力搭载了V821的AI眼镜产品量产”。

端侧的图生文演示,基于全志端侧某款3TOPS算力芯片,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目标是将大模型放到边缘侧执行,“实现多场景的理解”...郭琦认为,Transformer未来更多地应用到CV领域也会是趋势...
乃至到更靠近终端用户的app,“全志也会给出方案商、OEM、ODM相应的引导。这样app才能形成社群效应,让更多的人去使用。”包括“引导客户去对接ChatGPT、豆包、通义这样的大模型平台”,“现在的AI眼镜也需要对接大模型——对应的,我们的芯片后续会有更高算力的产品问世,已经在路上了。”
所以全志强调在包括AI眼镜应用方向上的不同AI端侧设备,以“芯片-算法-方案-应用”的全栈式技术供给体系,“中短期内,全志的布局就是提供AI端侧硬件,结合方案、AI模型,给客户提供完整的AI产品。”面向客户“目标是筛选出优质且能打的方案,客户拿到全志的方案甚至只改个ID就能出货”。
展会现场V821与V838系列打出的宣传语是“无线全集成/电源全配套,60天从评估到量产”。虽然不同客户的需求有差异,具体开发与量产时间大约也有差异;但配合算法与软件,这句宣传语在我们看来,体现的“就是全志供应链、全志生态的价值”。
更有生命力的普惠AI
以上基本已经概括了全志在边缘与端侧AI领域斩获市场的关键:(1)芯片技术与产品本身的积累;(2)扩展到算法、方案,乃至应用的支持与引导,构建起完善的供应链与生态体系。用郭琦的话来说,虽然边缘、端侧AI是个新赛道,“但也很卷”,“只提供一颗芯片、一块板子已经很难拿下客户的,必须采用生态链式的打法。”
与此同时,他还提到赢得市场的另一个关键,“AI产品要落地,必须要实现技术与产品的普惠,让更多的人用起来”,“这才是更有生命力的AI”。比如基于全志芯片的AI眼镜,“售价有的只需要299,功能、性能也能比肩千元级AI眼镜。”
AI眼镜只是本次郭琦和我们谈起最多的一个例子。还有诸如逐步走进千家万户和行业应用的AI IPC,“比如老人摔倒了、有人打架、小孩哭了…这些场景都能检测;拍下的图片还能做更进一步的整理和分析”;“可视扫地机器人带摄像头,在精准清扫每个角落的同时,能观察宠物”;“泳池扫地机、割草机器人等等,都是AI典型应用”。


安博会现场,全志展示的囊括人/车/家安防及视觉生态,包括全志的AI视觉芯片在消费安防、智能穿戴、智慧车载领域的规模化落地方案,乃至机器人和AI应用。这也体现了全志在新闻稿中提到的“视觉产品全面AI化,赋能千行百业”。
的确就如郭琦所说,全志科技的营收和利润快速增长,关键就是聚焦细分领域,并充分做到AI产品与技术在这些领域的落地。同时不断推动硬件、软件和算法升级,推动各领域的进步和创新。只不过要遵循这一基本道理去做具体实现,仰仗的仍旧是多年的技术沉淀、市场经验及应用深耕。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