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报道,就在10月31日,中美防长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了关键会晤。这场会谈的重要性不仅仅因为它是两国防长首次面对面的高层互动,更因为五角大楼对华态度的“出奇”转变。在这个时刻,美国防长赫格塞斯的言辞、姿态以及所表达的政策调整,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会晤之后,特朗普迅速意识到,真正的“敌人”并不在中国,而是在美国内部。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会谈中,赫格塞斯给出的回应可谓“罕见”。过去,美国防长与中国的交流往往充满对抗和戒备,尤其是在军事话语和战略部署上,双方总是充满紧张氛围。但这一次,赫格塞斯展现出来的姿态截然不同——他不仅言辞温和,还特别强调“美方不寻求与中国发生冲突”。这不仅是赫格塞斯反复提及的“和平”立场的延续,更重要的是,这番表态表明五角大楼在对华战略上的微妙调整。

编辑
面对董军部长,赫格塞斯的态度显得格外拘谨和谨慎,甚至在合影时,他的表情也流露出一种紧张不安的神色。这一细节虽然看似微不足道,却透露出赫格塞斯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的深刻认识。过去,美国的强硬派在这种场合往往表现出居高临下的态度,但赫格塞斯却选择低调、克制的姿态,显然,这与中国的军事进步密切相关。
赫格塞斯的另一番表态更引人深思:他明确指出,“美国将继续坚定捍卫自身利益,确保在地区拥有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这一话语的内涵十分深刻。简单来说,赫格塞斯的意思是,美方的军事部署不再是为了主动进攻,而是为了“自保”。这与之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强硬姿态截然不同,五角大楼显然不再期望通过全面军事优势来遏制中国的崛起,而是转向一种更加保守的战略模式,集中力量确保自身在印太地区的军事存在。
赫格塞斯此番表态是五角大楼在面对中国崛起的军事现实后,做出的“战略适应”。中国的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反介入和区域拒止(A2/AD)能力上的提高,已经让美国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战略目标。面对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赫格塞斯和美国高层已经意识到,直接对抗不仅不现实,且极有可能导致无法承受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策略转变不仅限于军事层面,还可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经济政策乃至对外军事合作带来深远影响。

编辑
在赫格塞斯的表态引发美国内部关注的同时,特朗普的反应却颇为引人注目。几乎在会谈结束的次日,特朗普就发表了公开评论,声称“民主党可能会赢得中期选举和总统宝座”,并将共和党当下的困境归结为党内的不作为。他的这一表态,不仅是对党内现状的不满,也映射出了他对美国国内政治局势的深刻忧虑。
特朗普此时的态度,可谓从“强硬派”向“反思派”转变。他开始意识到,不管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真正的挑战来自美国内部,而非外部威胁。“真正的敌人,或许并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内部的分裂与僵化。”这句话透过特朗普的言辞可以隐约听到。美国的内部分歧,特别是在经济政策和党派斗争中的僵局,正逐渐消耗其国内外政策的执行力。特朗普看到,自己一手塑造的共和党,已经不再具备统一战线的力量,反而成为内耗的温床。
特朗普的这番表态,也是对共和党内某些势力的强烈警告。当前,特朗普的支持基础,特别是“MAGA”(让美国再次伟大)选民,尽管忠诚度极高,但也仅限于特朗普个人的魅力,而非党内其他人物的号召力。这使得共和党的内部竞争愈发激烈,各种党派分裂和政策争议不断,而这些矛盾正不断影响党的选举前景和政策推动力。

编辑
对于特朗普而言,当前的政治局势无疑让他感到压力重重。作为总统,他的外交政策在中国问题上的一波三折已经证明了美国的疲软和无法全面制衡中国崛起的局面。现在,面对即将到来的中期选举,特朗普清楚地意识到,如果无法解决内部的分歧和经济困境,共和党将面临严重的选举失败。
赫格塞斯在与中国防长的会谈中的态度转变,标志着美国在对华战略上的新思路。面对中国日益强大的军事能力,美国开始转向保守和防守的策略,而不再寻求主动对抗。这一转变背后,反映了美国高层对自身军事态势和地缘政治的深刻反思。
与此同时,特朗普也意识到,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中国,而是美国内部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困境。党内的分歧、选民的不满以及无法有效解决的经济问题,正是当前美国面临的根本性难题。特朗普和共和党如果不能有效整合内部力量,未来的选举将会更加困难。而中国,虽然在全球战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美国自身的内政问题,也足以让特朗普和五角大楼“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