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云十六州,就是华北平原的北大门,夹在太行山和燕山之间,东西拉开六百多公里,南北两百来公里,总面积十二万平方公里。里面包括幽州、云州、蓟州、瀛州、莫州、顺州、檀州、涿州、新州、妫州、武州、蔚州、应州、寰州、朔州这些州郡,现在对应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理上,它北边是燕山脉和北太行山,南边有桑干河、拒马河这些天然水障,地势从平坦的华北平原渐变到山地丘陵,简直是天生的防御带。

历史上,唐代燕蓟节度使和河东节度使管辖的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缓冲区,长城和五关——居庸关、古北口、松亭关、渝关、金坡关——就修在这里,层层叠叠,守住隘口就能堵住敌军铁蹄。
战略上,这地方的重要性不光是军事屏障,还牵扯经济和人口。燕云地区农业发达,土壤肥沃,幽州周边稻田连片,云州有煤矿和牧场,盐田遍布,养活了上百万人口。唐末安史之乱后,这里藩镇割据,范阳、成德、魏博三镇各自为政,社会动荡,但也成了兵源和赋税的宝库。谁控制了燕云,谁就多了一块进可攻中原、退可守草原的桥头堡。
游牧民族如契丹人,平时在草原上机动性强,但缺农耕和城市,一旦拿到燕云,就能从游牧经济转向半农半牧,税收翻倍,汉族移民带来技术,军队战斗力直线上升。反过来,中原王朝丢了它,就等于门户大开,北方骑兵从十五天预警时间缩到三小时,边防线南推数百公里,驻军成本从财政十八成暴涨到六成三。北宋真宗朝的财政报表上,这笔账清清楚楚,冗兵冗费全压在老百姓头上。

五代十国那会儿,天下大乱,后唐末帝李从珂在位时间短,猜忌心重,935年对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起了杀心,下诏召他入京。石敬瑭是沙陀人,早年投李克用帐下,混到河东节度使,手握重兵,936年五月,他被后唐五十万大军围太原,形势危急,就派人北上向契丹求援。契丹太宗耶律德光见有机可乘,答应帮忙,但条件苛刻:石敬瑭得认他为父,自称儿皇帝,还得割让燕云十六州。
936年九月,契丹铁骑南下,联手石敬瑭部队灭了后唐,十一月二十八日,石敬瑭在太原盖玉玺,正式册封后晋皇帝。938年,天福三年,他兑现承诺,把幽蓟瀛莫涿檀顺新儒妫武云蔚应寰朔十六州全盘交给契丹,辽国据此设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
石敬瑭这步棋,表面看换来了帝位和几年太平,但本质上是卖国求荣。他出身军阀,野心勃勃,却没本事自立门户,只能靠外力。割让后,契丹军队进驻,拆中原关隘,百姓南逃,幽州马场产的战马全流入敌营,经济直接断崖。直接后果显而易见,后晋财政吃紧,岁贡契丹金帛三十万匹,车队年年北上,百姓负担加重。
石敬瑭在位六年,942年病死,儿子石重贵继位,年轻气盛,拒不称臣,契丹一怒之下946年南侵,947年灭后晋,石重贵被俘北上。燕云的丢失,让中原门户洞开,北方游牧势力直插腹地,边防预警体系崩盘,烽火传递从长距离变短兵相接。
更狠的是,这笔交易开启了连锁反应。契丹从纯游牧变农耕帝国,汉化加速,税收超草原十倍,军队装备中原式,战斗力爆表。石敬瑭的短视,直接葬送了中原四百多年主动权。史书上,他被钉耻辱柱,儿皇帝的帽子戴得结实。割让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战略自杀,辽国借此站稳脚跟,宋朝建国后就得天天盯着北边。

宋朝开国,赵匡胤本想赎回燕云,但辽国狮子大开口,宋太宗赵光义979年亲征高梁河,惨败而归,辽军长驱直入。1004年澶渊之盟,宋辽议和,宋年年纳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边境勉强稳住,但燕云仍是辽的囊中物。北宋边关烽火不绝,真宗朝驻军开支占财政六成三,冗兵百万却无险可守,汴京附近植树造林当屏障,效果有限。1122年,宋金海上之盟,金灭辽后归还燕涿檀顺蓟朔武七州和应蔚二州,宋短暂控制两年,设燕山府路和云中府路,但1125年靖康之变,金军南下,徽钦二帝北狩,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燕云重回金手。
金朝占了燕云,迁都中都(北京),设燕京路,军事经济双管齐下。1213年蒙古占大同府,1215年克中都,金朝版图缩水。元朝统一后,忽必烈1264年改燕京为中都,1272年定大都,直辖腹里,燕云成元的核心区,汉地防御彻底瓦解。宋金元这轮回,燕云就是关键变量。宋丢了它,辽金骑兵直捣黄龙,靖康耻辱概率飙升;金有它,蒙古难以下手,但最终也守不住。元占了,汉族王朝的北防线荡然无存,朱元璋北伐前,得先过这条坎。
明初1368年,徐达攻大都,1369年常遇春克大同,朱元璋收复燕云,封朱棣为燕王镇北平,1421年永乐帝迁都北京,燕云重成屏障。四百五十五年被动结束,但代价惨重。北宋经济崩盘,民心尽失;南宋西夏借道突袭,好水川火油一浇,十万大军成灰。金元时期,燕云的赋税和兵源养肥了征服者,中原王朝轮番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