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记者 朱晓宇 通讯员 段兴立 报道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创建于1984年,是山东大学与威海市政府联合共建的多学科、开放式、综合性大学校区,开创了我国名校异地办学的先河。自此,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与威海市携手开启了高等教育城校共生的探索。四十余年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从昔日荒滩起步,逐步成长为驱动威海市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用实践成果生动诠释了“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的融合发展之路。
从最初的“嵌入式”落地,到如今的“融合式”发展,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与威海市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重点产业突破、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城校合作发展模式,为城校产业共生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威海样本”。
技术赋能:城校融合有“智”更有“质”
“守信用能换实惠,平台把诚信变成了看得见的好处!”在威海市文登区信用积分线下兑换点,市民王阿姨打开“信用码上见”平台,用积累的信用分兑换成了免费商品。信用有价,可以当钱花,这一惠民场景的背后,是山东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与文登区社会信用中心自2019年开始的深度协作。
山大师生将严谨的数学模型、先进的统计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带到文登,为信用体系建设注入了强大的智力引擎。团队针对信用评价“无据可依”的痛点,梳理自然人、企业、非企业法人三类主体的信用数据维度,让每一次信用评分都有精准数据支撑。团队深入参与研发“信用码上见”平台,整合信用查询展示、积分兑换、志愿服务报名、失信修复指引等功能,实现信用服务“一网通办”。如今,平台已经拥有9万注册用户、近百个入驻商家、超2000万元投入的信用红利,以及164项信用标准带来的“双100%覆盖实施率”“99%群众满意率”,不仅让文登跻身全国信用建设标杆,更让校地科技合作的成果装进了市民“口袋”。
从社会治理的“软赋能”,到产业发展的“硬支撑”,山大威海校区的科技力量正全方位融入到威海市产业发展中。在威海市重点布局的海洋工程产业中,山大威海校区研发的“深蓝一号”水下清理机器人融合空化射流与多自由度机械手技术,将导管架清理效率较人工清理提升了三倍,使海上平台维护成本降低百分之五十以上,显著降低了海上作业风险,为威海海洋工程设施维护提供了“高效、安全、环保”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此外,针对威海市“八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山东大学(威海)智能装备与系统交叉创新团队,构建了“需求导向-技术攻关-产业应用”的全链条合作模式,围绕区域特色产业痛点,聚焦行业关键技术瓶颈,开展技术赋能与服务工作。近5年,团队先后为威海市三十余家地方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地方支柱产业提质增效。
产业协同:“试”出产业新天地
2025年,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示的制造业中试平台名单引发业界关注——全省仅9个平台入选。由威海临港新材料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等多元主体联合共建的山东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中试平台赫然在列,成为威海市唯一入选平台。这一平台的诞生与成长,正是山大威海校区与威海城校产业共生的最新写照。
“碳纤维的应用已经‘上天入地’,威海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国碳纤维基地。”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朱波说。依托山东省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山东大学威海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研团队与威海拓展纤维组建联合攻关组,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解决多个行业“卡脖子”难题,为威海碳纤维产业崛起筑牢技术根基。
8月23日,山东大学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在威海市签署深化校地合作共建协议。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表示,山东大学将把威海校区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汇聚“山大系”资源与力量,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结构,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为服务威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山大力量。
深度融合:“创”出共赢新生态
作为扎根威海的高校,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始终锚定创新融合的“实效”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持续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探索校企地协同新路径。
校区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深化产学研用全链条科技合作,重点发展空间科学、智能制造、低空技术、现代海洋等特色学科,聚焦产业链堵点、难点、痛点,深化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变革,将把学科优势与威海产业需求深度绑定。在碳纤维、海洋生物等领域实施“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模式,柔性引让高校创新链精准对接本地产业链,让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快速走进工厂车间,实现高校创新链与本地产业链的“无缝衔接”。
这股“智力势能”的释放,五年间结出了累累硕果。校区与威海企事业单位累计达成合作项目500余项,占校区对外科技合作总量的半数以上,不仅与光威集团、威海万丰镁业等本地重点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近期更受邀加入“国和一号”现代产业链共链行动,将深度参与威海市核电产业链建设;同时,与威海市企业双方共建“山大-有研稀土磁性材料及应用技术研究院”“山大-山东新北洋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等校企联合平台,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筑牢实践根基,切实为企业转型升级注入人才与科技双动力。
“校企双方进一步提升合作层级,拓展了学科专业服务企业发展的空间。”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副校长刘战强表示。同时这样的深度融合同样也让企业的获得感满满,威海万丰镁业总经理石骏坦言:“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创新远远不够,山大拥有丰富的科研与人才资源,共建共享空间后,我们既能依托高校科研实力加速技术攻关与产品迭代,又能通过合作培养吸纳创新人才,为长远发展储备核心动能。”
如今,山大威海与威海市的城校融合,正在从零散的“项目协作”迈向深度的“系统耦合”,这种转变也体现出大学创新资源与城市产业需求之间双向奔赴、彼此成就的新格局再在逐步出现,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共同体中,“融合”的内涵不断充实,路径愈发清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与威海市的共生之路愈发宽广。四十余年实践深刻表明,城校共生不仅是简单的资源叠加,更是创新活力的乘数效应。这种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正为威海打造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注入“山大力量”,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城校共荣新篇章。